Luận văn Cách dùng chữ đặt tên của người Trung Quốc và hàm ý văn hoá của nó
名字与出生时间
实际上有很多父母给孩子起了一个纪念他出生时节的名字。因此,客观上一看他的名字就可能猜出他什么时候出生。时间可以从最小的单位秒、分、时到辰、日、月、年都可以作为人们起名的着眼点。由于中国文化悠久,语言文字含蓄,同一个时间有很多种委婉的表达法,比如,三月份可以叫晚春、暮春、蚕月、季春、等。用这些字起名还是很文雅而又具有具体的含义。一来纪念名主的出生时间,因此这个名字就带有一个时刻性的文化烙印。二来它体现着天- 地- 人的有机关系,特别是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这才是这种名字最深刻的文化意义。
我们常见这样一类的名字:马红申、李寅、刘卯、尚辰 这些名字都是按出生时辰起的。因为古人将一天以十二支的形式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与现在的两个小时等长。这十二个时辰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到了现在,人们还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等,如申初即为下午三点,子正即为晚上十二点。叫刘卯含义可能是在早上五点到七点这一段时间内出生的
78 trang |
Chia sẻ: maiphuongtl | Lượt xem: 5668 | Lượt tải: 0
Bạn đang xem trước 20 trang tài liệu Luận văn Cách dùng chữ đặt tên của người Trung Quốc và hàm ý văn hoá của nó, để xem tài liệu hoàn chỉnh bạn click vào nút DOWNLOAD ở trên
天。1978 年,中 国 的 有 关 部 门 对 北 京 等 七 大 城 市 的 姓 氏 使 用 情 况 作 过 了 一 个 调 查,发 现 北 京 市 共 有 姓 氏 2225个,上 海 市 有 1640 个,沈 阳 市 有 1270 个。把 七 大 城 市 姓 氏 放 在 一 起 统 计,共 有 2694 个。从 已 知 的 姓 氏 统 计 资 料 看,中 国 省、市、自 治 区 所 使 用 的 姓 氏 都 在 1000 个 以 上,但 这 些 姓 氏 的 使 用 频 率 和 拥 有 的 人 口 情 况 是 十 分 悬 殊 的。以 北 京 为 例, 李、王、张、刘 是 北 方 大 姓,仅 在 北 京 市 一 地,王 姓 人 口 就 占 全 市 总 人 口 的 10.6% ,李、张 二 姓 也 各 占 9.6% ,刘 姓 占 7.7% 。四 姓 人 口 加 起 来 共 占 北 京 市 总 人 口 的 1/3 以 上。另 外,中 国 大 小 姓 的 悬 殊 也 是 十 分 明 显 的,这 种 悬 殊 并 还 有 逐 步 增 大 的 趋 势。据 今 年 的 一 些 研 究 结 果 表 明,中 国 使 用 着 3000 多 个 姓 氏,但 经 常 使 用 的 仅 有 500 个 左 右,占 人 口 总 数 87% 以 上 的 人 口 只 使 用 100 个 姓 氏。
关 于 姓 氏 的 分 布 也 极 不 均 衡 的,如 李、王、张 是 北 方 大 姓,陈、林、黄 则 是 南 方 大 姓。有 些 影 响 较 小 的 姓 氏 甚 至 仅 仅 分 布 在 某 一 地 区,某 一 乡 镇。
2.名
"名" 是 特 指 一 个 人 的 符 号,带 有 个 人 的 烙 印 ,商 务 印 书 馆 的 《新 华 字 典》对 "名" 解 释 为:名, 是 人 或 事 物 的 称 谓(名 词),表 示 人、地、事、物 名 称 的 词( 《现 代 汉 英 词 典》释 为:name,title 指 名 字 或 名 称。)
关 于 人 类 名 字 的 起 源 ,从 汉 字"名"字本 身 也 可 推 出 其 最 初 含 义。这 一 汉 字 由"夕" 和 "口" 两 部 分 组 成,对 此《说 文 解 字》解 释 说:"名,自 命 也,从 口、夕。夕 者、冥也,冥 不 相 见 故 以 口 自 名",意 思 是 说,在 早 期 的 社 会 交 往 中,人 们 白 天 相 见,可 能 通 过 形 体 面 貌、声 音 相 互 识 别,到 了 晚 上,相 互 看 不 清 楚,就 只 能 通 过 自 报 名 字 来 区 分 你 我 了。可 见,人 名 的 产 生 是 社 会 交 往 的 需 要,它 的 最 基 本 的 作 用,就 是 在 社 交 中 便 于 彼 此 区 别。
在 中 国 传 统 习 俗 中,"名"是 在 婴 儿 出 生 一 百 日 之 后 由 父 亲 取 定 的。据 《礼 记。内 则》记 载,到 了 这 一 天,由 母 亲 和 保 姆 抱 着 婴 儿 来 到 厅 堂 见 他 的 父 亲,父 亲 郑 重 地 握 住 孩 子 的 手,给 他 取 名。名 取 定 之 后,母 亲 和 保 姆 把 孩 子 抱 回 内 屋,然 后 把 孩 子 的 名 子 便 告 亲 戚。父 亲 则 立 即 把 这 个 消 息 告 诉 朋 友,并 报 告 地 方 长 官,入 籍 登 记。从 此,人 就 有"名"了。
名 字 除 作 为 人 际 间 彼 此 区 分 的 标 志 外,还 有 丰 富 的 内 容 和 多 种 多 样 的 功 能。在 某 种 程 度 上,名 字 是 一 个 人 生 的 缩 影。从 一 个 人 姓 名 的 分 解 中 可 以 看 出 家 庭 的 希 望,本 人 的 兴 趣、爱 好、志 向、情 操、抱 负 和 理 想,也 可 窥 见 友 情、习 俗、民 风、时 代 特 点 等 等。人 的 名 字 不 仅 对 人 自 身 的 发 展 有 着 潜 在 的 影 响,而 且 又 是 人 与 人 之 间 进 行 交 往 所 不 能 缺 少 的 工 具 伴 其 一 生,具 有 着 一 定 的 社 会 价 值。当 我 们 提 到 某 个 人 的 名 字 时,立 刻 就 会 想 到 这 个 人 的 外 貌、性 情、气 质、经 历 和 事 迹。可 见,名 字 与 人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的。它 伴 随 着 人 的 一 生,始 终 和 人 荣 辱 与 共。在 社 会 交 往 中,每 个 人 对 自 己 的 名 字 是 比 较 珍 视 的。而 对 别 人 来 说,好 的 名 字 往 往 给 对 方 留 下 深 刻 的 印 象,有 时 一 个 名 字 甚 至 可 能 改 变 一 个 人 的 命 运。曾 听 过,一 名 之 得,可 以 成 龙;一 名 之 失,可 以 为 虫。
总 之,人 名 是 一 个 社 会 文 化 现 象,无 时 无 刻 不 在 与 社 会 发 生 联 系。人 名 与 人,关 系 密 切,人 的 名 字,作 用 广 泛。从 它 产 生 的 那 一 天 起,就 已 显 示 出 了 无 可 代 替 的 作 用。随 着 名 字 本 身 的 不 断 发 展 和 完 善,名 字 也 越 来 越 成 为 人 类 社 会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东 西。
3.字
今 天 的 中 国 人,大 多 只 有 一 姓 一 名。但 以 前,人 的 姓 名 远 没 有 这 么 简 单。在 通 常 的 情 况 下,除 了 姓 与 名 以 外,还 有"字",“号” 等。
字,在 古 代 社 会 作 为 名 的 解 释 和 补 充。在《现 代 汉 语 词 典》中 的 定 义 是 这 样 的:"根 据 人 名 中 的 字 义,另 取 的 别 名 叫 字"。
古 人 刚 生 下 不 久 就 有 了 名,长 大 以 后 要 取 字(男 性 20 岁 举 行 冠 礼 时 取 名,女 性 则 在 15 岁 举 行 笄 礼 时 取 字)。这 两 者 相 连,通 称 名 字。它 们 性 质 不 同,用 途 也 大 不 一 样。名 是 用 来 区 分 彼 此 的,字 则 是 表 示 德 行 的。一 般 来 说,古 时 候,名 是 阶 段 性 的 称 呼,小 时 候 称 小 名、大 了 叫 大 名。等 了 有 字,相 称 时 也 只 称 字 而 不 称 名。
古 代 大 量 的 字 往 往 冠 以 "子" 字,以 构 成 二 字 "字",如 孔 子 的 弟 子 子 游、子 我、子 路……"子"是 古 代 男 子 的 一 种 美 称,故 这 个 "子"也 可 以 省 略,并 非 其 字。取 字 系 "子" 的 作 法 以 后 一 直 被 传 承 下 来,成 为 历 代 取 字 常 见 的 手 法 之 一。大 约 从 秦 汉 以 后,取 字 风 尚 产 生 了 较 大 的 变 更:一 是 取 字 逐 渐 以 二 字 为 主,如 诸 葛 亮 字 孔 明,二 是 以 排 行 (伯 仲 叔 季)和 美 称(“子”字)系 字 的 作 法 逐 渐 减 少;三 是 大 量 的 二 字 "字" 均 是 从 字 与 名 的 意 义 关 联 上 着 眼,有 的 是 名 与 字 反 义,或 互 相 补 充 等。此 外 还 出 现 了 三 字 "字" 和 一 人 多 字 的 现 象。
4.号
有 很 多 古 人 除 了 有 姓 有 名 有 字 外,还 有 号。号 是 中 国 姓 名 文 化 中 一 个 很 有 趣 的 现 象。广 义 的 号 有 多 种,有 别 号、绰 号、谥 号 之 分,号 是 自 取 的,也 有 别 人 赠 予 的。狭 义 的 号 是 一 个 人 的 别 字,又 为 别 号。别 号 在 文 人 中 比 较 流 行,名 与 字 一 般 有 一 定 关 系,而 号 与 名 无 任 何 限 制。
号 的 字 数 多 少 不 一。有 二 字,欧 阳 修 号 醉 翁,有 三 字 的,四 字 的,如 李 清 照 号 易 安 居 士,也 有 五 字 以 上 的,有 的 长 达 14 字。古 人 的 号 多 少 不 一,一 般 只 一 个,也 有 的 有 好 几 个。
取 号 的 方 法 也 种 种。常 用 的 方 式 有:
以 地 名 为 号,格 式 是:
地 名 + 子,如 :鬼 古 子
地 名 + 居 士,如 :青 莲 居 士
地 名 + 山 人,如 :射 阳 山 人
地 名 +道 人,如 :山 谷 道 人
另 外 还 有 地 名 加 渔 翁、渔 父、学 人、散 人、农 夫、老 人 等
以 室 名 斋 名 为 号。常 见 的 有 直 接 用 书 斋 名 字为 号,或 书 斋 加 居 士、主 人。
以 号 明 志:古 人 不 少 别 号 都 是 用 来 表 明 自 己 的 品 德 节 操、人 生 态 度 、特 立 独 行 的志趣与心态、或标性格、或标闲适、或标师古等等 。
因时即兴:别号有的受时代、环境深刻影响的印记,富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如宋代时期,佛教盛行,当时的文人喜欢以“居士”自号;元代崇尚道教,不少人取号以“道人”自标。
另外有的名、字、号三者意义互相联系,也有别号出自古典经籍表纪念……总之,取号的方法形形式式,无以确考。因为取号比较自由,不像名与字那样有所约束,故“号无定法”。
5.其它(小名、笔名、艺名)
有关名字其实不止所说的名、字、号。人小时候一般都有小名。长大以后,从事不同职业而又有了艺名、笔名、法名、道名,皇帝还有谥名、庙号、年号等。
5.1.小名
小名也叫乳名、奶名、小字,是襁褓中由父母命定的爱称与昵称。这是人生历程中第一接受的名字。小名所用的字不像名字那么讲究,主要是表示一种喜爱。很多人的小名只是把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重叠或在前边加上个“小”,如陈礼明,他的小名可以叫“小明”或“明明”。另外,小名还常是动物的名称,如小狗、小毛;是排行的,如阿三、二毛、三毛;也有身体特征为小名,如大眼、圆圆等。
小名的使用,一般限于家庭族内,只有祖父辈、父母辈、兄弟姐妹呼唤,或间也在亲朋好友以及同年小伙伴之间流行,而且只是小时候使用的。
5.2.艺名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取的专门名字,用来表示自己的意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演员的艺名,往往是其艺术风格与表现特色的形象体现。艺名在广大戏剧观众中的知名度是与演员的演艺成正比的。有很多人我们只知道他的艺名而不知其本名。
5.3.笔名
笔名指作家、著作家等文化人在发表作品时不愿使用本名而另外所取的名字。笔名是现代文化人使用频度最高的别名。极大多数作家都曾有过笔名,有的多达数十个。使用笔名的原因,总的来说是为了便于撰文发稿,具体地说,有的是为了避免麻烦、有利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是为了迫于环境、以避嫌;有的署名多变,活跃反面;有的不求闻达,故意隐姓埋名。对一些有名的作家来说,人们只知其笔名而忘掉了其本名。因此,有的干脆以笔名取代了原名。
一般而言,凡脱离“陈世”,出家为僧尼、为道士者便不再称原先的世俗名字了,而由师父另取一个专门名字,此种专门名字,佛教称之法名,道教叫做道号。
另外,皇帝还有庙号、年号,死后有谥号。这种名字在没有皇帝时期的现在就不存在了,我们只能在史书中见到。因此,不过多谈。
总之,上古时期人有姓无名。一旦有名字了,它就比姓氏更加重要。古人有姓、氏、名、字、号,还有很多别名。而现代中国人一般只有姓和名,一般是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构成。其中,姓是表家族血缘符号,它的意义对现代人来说不是重要的问题。名字则不然,它是个人的符号。记载名字的汉字、读音、意义是人们所关注、讲究的。从语言角度来看,这是研究姓名时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姓名、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
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它们的概念。关于姓名,上面提过。语言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写的:“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示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
就文化而言,已有不少定义,有广义的,有狭义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1.语言与文化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曾举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其中思想是指各个观念,声音就是表达该观念的符号。语言与文化之关系也正是这种声音符号与文化观念的关系。它们是像纸一样的一个事物的两面。根据观念论的语义理论,所谓观念也就是一个符号的意义。通过语言的结构去分析它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实际上也就是通过分析去阐述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
在《语言与文化》中,李先昆这样写:“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文化的各个部分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与文化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又是形式内容的制约关系。一般说,语言是属于制度文化的层次,但一切文化知识又都依靠语言来记载与传播,即使是属于文化物质层次的现象,也只有通过语言的命名、阐释才有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能说文化就是语言。因为语言系统只不过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换言之,文化不等于语言,文化大于语言。但是一种语言不一定与一种文化相对应,并不意味着语言和文化可以割裂开来。实际上,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而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姓名也是一个小部分。
汉民族语言记录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并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灵魂与品格。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进一步参透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不同平面上。
汉语的音型结构特点是集声、韵、调于一个音节,写出来是一个汉字,一字一音节既可以表示一个词,又可以表示一个语素而这个语素跟别的语素组成双音节词、多音节词。汉语语词的结构形式,有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音节词,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单音节词是最基本的,双音节词是数量最多的。这种现象说明汉语词语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弹性”。汉语的伸缩、描摹与对称原则揭示了汉民族语言中的声音节奏、语体风格、形象表达、情感传达等思维活动方式。
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它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关。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延伸、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工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言之,汉字就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图画。
2.姓名与文化
中国的文化本来有“名的文化”之说,儒家学说也有“名教”之称。这足以说明姓名与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中国人的名字问题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人名字问题,就是从一个侧面来研究中国的文化。
对人名的研究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它通过人名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姓名的深渊、种类、结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探讨姓名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人们的社会要求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很明显的是,姓名与政治、宗法、伦理、宗教、习俗、文学艺术等有关,而这些问题正是文化的内容。一个名字除了具有“区别社会成员”的作用之外,还有抒情、言志、寓望、兴思、纪念、描摹等多种功能。也就是说,每个名字往往有它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带有社会文化的色彩。
王泉根在《中国人名文化》著作中有写:“作为中国文化特有领域与行为的人名文化,其历史积淀之深厚,人文内涵之丰富,表现形式之多样,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与民族的人名文化难以相比的。透视人名文化这一特殊领域,不但能使我们益智增广,兴味无穷,从深层意义上感到中国文化之悠久、永恒与多彩,而且亦可瞭望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与人文关怀之一斑。一部人名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史的浓缩与结晶。”
总之,人名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人名也体现文化的内容。命名活动是文化行为,是文化现象。通过人名咱们可以窥见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历史、宗教、民俗、政治等。
3.姓名与汉字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现代汉语词典》)
汉字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字 – 象形文字。其文化含义非常深刻,从汉字的构字法,可以了解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其他文字都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中国人的名字也是由音、形、义一体化的汉字组成的。那么,由汉字组成的每个人名也各有含义和意义。因此,中国人起名用字时很讲究这三个方面的。一个名字要含意丰富深刻、耐人寻味、新颖独特,读起来要响亮、朗畅,听起来要顺耳、避免歧义,写起来要笔画简单、不要用生僻字。
从心理角度来讲,看了一个名字,我们自然会产生一种与人的外貌、性格的联想。古人曾说:人如其名,名如其人。有人认为中国的汉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字的最大要点是字形呈方块。方块字不仅有书法的节奏、线条美,而且方块汉字的“形”能传达丰富的理性信息,有联想之余。每个汉字都有几个部件和笔画,而这些部件也有它的意义。如三点水( )人们会想到毛毛细雨,也可联想到大海,当这个字符用于人名,则对人会产生有利于不利的作用。同样,听到“大虎”的名字我们会想到强悍勇猛的人。
总而言之,汉字是人们起名时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特别是汉字的意义。选字来起名是汉语言本身的问题,但这种活动又充满着文化色彩。语言 - 汉字 - 文化和起名是紧密相连的。
三、有 关 中 国 姓 名 的 研 究
对 姓 名 及 其 文 化 内 函,在 中 国 语 言 文 化 史 上 早 已 有 过 研 究 了。遗 憾 的 是,因 为 最 早 的 文 献 资 料 已 经 亡 佚,我 们 今 天 所 能 了 解 的 最 早 的 有 关 这 一 方 面 的 研 究 成 果 是 出 自 古 史 官 之 手 的 《世 本》,此 书 记 录 黄 帝 至 春 秋 时 代 的 系 世、名 号、都 邑。 现 存 较 早 的 关 于 姓 氏 的 著 述,还 有 西 汉 元 帝 时 代 黄 门 令 史 游 所 撰 《急 就 篇》。该 书 共 列 出 姓 氏 130 个(实 际 上 是 以"三 言 诗" 形 式 而 作 的 汉 代 百 家 姓)。《急 就 篇》反 映 出 汉 代 的 姓 名 已 形 成 单 音 姓,双 音 名 的 基 本 格 式。
两 汉 时 期 有 王 符 的《潜 夫 论 .志 氏 姓》。其 中 《志 氏 姓》一 篇 论 述 了 姓 与 氏 的 由 来,记 录 了 很 多 姓 系,氏 系。从 对 古 今 姓 氏 作 较 全 面 的 梳 理 工 作 来 看,《潜 夫 论》可 谓 首 次。另 外 有《风 俗 通。姓 氏 篇》,共 收 481 个 姓 氏,按 韵 部 排 列。魏 晋 南 北 朝,隋 唐 都 有 这 样 一 类 的 著 作 如《姓 苑》、《姓 谱》、《元 和 姓 篆》等。
宋 代《百 家 姓》最 初 收 入 3411 个 姓 氏 书 中 以 宋 代 黄 旅 姓 氏 赵 姓 开 头,编 成 四 言 韵 文,诵 读 和 记 忆 都 很 方 便,因 此 成 为 儿 童 的 启 蒙 读 物。《百 家 姓》 在 流 行 过 程 中 不 断 得 到 补 充。今 天 流 行 的 版 本 收 入 504 个 姓 氏,其 中 单 姓 444 个,复 姓 60 个。除 了《百 家 姓》,宋 代 还 有 王 应 麟 的 《姓 氏 急 就 篇》,邵 思 的《姓 解》,邓 名 世 的《古 今 姓 氏 书 辨 证》等。到 了 明 代、清 代 也 出 现 了 不 少 姓 氏 书,如 吴 沈 的 《千 家 姓》,陈 士 元 的 《姓 汇》… …
进 入 了 20 世 纪,与 中 国 社 会 的 变 革 和 学 术 的 现 代 化 同 步,姓 名 研 究 在 采 用 科 学 理 论,方 法 方 面 也 出 现 了 新 的 气 象。30 年 代,杨 坤 明 的 《中 国 姓 名 学》首 次 提 出 "姓 名 学" 概 念,但 给 予 其 唯 心 的 解 释。
50 年 代 初,丁 山 撰 《姓 与 氏》一 文。该 文 受 思 格 斯 《家 庭,私 有 制 和 国 家 的 起 源》的 启 发,认 为 姓 是 母 系 血 统 的 氏 族 遗,而 氏 是 父 权 时 代 的 氏 族 组 织。
1951 年 至1955 年,杨 希 枚 发 表 一 系 列 论 文,讨 论 上 古 姓 氏 问 题。史 学 大 师 陈 寅 恪 在 其 学 术 生 涯 中,十 分 重 视 对 历 史 人 物 姓 名 的 研 究。在 凝 聚 晚 年 心 血 的 《柳 如 是 别 传》中,他 便 在 此 方 面 颇 下 功 力。除 了 用 专 章 来 考 查,释 证 柳 如 是 的 姓 名、字、号 及 其 文 化 外,对 钱 谦 益 等 有 关 人 物 名 号,也 作 了 详 细 的 考 证。据 研 究 者 统 计,在 全 书 1224 叶 中,直 接 论 述 钱、柳、惠、香 等 人 姓 氏 的 就 有 130 页。 引 用 其 它 古 籍 中 涉 及 古 代 姓 氏 制 度 的 约 40 页,两 者 之 合 占 全 书 页 码 的 14%。陈 寅 恪 还 探 讨 了 与 姓 名 有 关 的 社 会 风 俗。其 一,明 末 文 人 的 诗 词 中,"往 往 喜 用 本 人 或 对 方,或 有 关 之 他 人 姓 氏,明 著 或 暗 藏 于 字 句 之 中"。其 二,当 时 名 嫒 喜 用 "隐"字 为 名,号,喜 用"云" 字 为 称。其 三,明 末 流 行 的 以"生"称 妓 女 的 习 俗。其 四,当 时 人 们 喜 欢 称"翁"、"老"、"叟" 等。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后,随 着 思 想 的 解 放,学 术 发 展,姓 名 文 化 研 究 也 出 现 了 新 的 高 朝。 一 大 批 有 关 姓 名 文 化 的 读 物 问 世。它 们 大 至 可 分 为 三 类。一 是 仅 涉 及 姓 氏 的,如《贵 姓 何 来》(徐 俊 元,河 北 科 技 出 版 社1985 年)、《中 国 姓 氏 大 全》(陈 明 远,北 京 出 版 社1987 年)、《中 国 姓 氏 起 源》(史 国 强 ,山 东 大 学 出 版 社,1990 年)… …二 是 讨 论 姓 名 的,例 如:王 泉 根 的 《华 夏 姓 名 面 面 观》(广 西 人 民 出 版 社,1988年)、袁 玉 骝 的 《中 国 姓 名学》(光 明 日 报 出 版 社, 1994 年)、吉 常 宏 的 《中 国 人 的 名 字 别 号》(商 务 印 书 馆,1997 年)… … 三 是 直 接 为 人 们 取 名 提 供 参 考、建 议 的,如 江 中 舟 的 《起 名 的 艺 术》(黑 龙 江 朝 鲜 民 族 出 版 社, 1990 年)、黎 云 的《中 国 人 姓 名 与 命 名 艺 术》(中 央 民 族 学 院 出 版 社,1993 年)… … 这 些 著 作 以 知 识 性,趣 味 性 和 实 用 性 见 长,除 了 个 别 段 落 之 外,一 般 不 具 专 门 研 究 的 性 质。
这 一 时 代 ,出 现 一 些 学 术 性 很 强 的 姓 名 文 化 研 究 著 作。1992 年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推 出 张 联 芳 的 《中 国 人 的 姓 名》。其 中 有"关 于 姓 名 学 的 研 究 的 几 个 问 题"一 部 分。这 里,作 者 辨 证 地 说 明 了 姓 名 学 的 基 本 概 念,认 为 姓 名 学 可 以 利 用和 借 鉴 语 言 学、历 史 学、民 族 学、社 会 学 等 学 科 的 研 究 手 段;回 顾 了 姓 名 的 演 变 和 姓 名 学 的 研 究 历 史;阐 述 了 姓 名 学 研 究 的 社 会 意 义。
箫 遥 天 的 《中 国 人 名 的 研 究》(国 际 文 化 出 版 社 公 司,1987 年) 是 较 早 面 世 的 高 水 平 的 姓 名 文 化 专 著。全 书 分 上 篇 《人 名 的 纵 面 研 究》,中 篇 《人 名 的 横 面 研 究》和 下 篇 的 《人 民 客 观 研 究》,讨 论 了 人 名 起 源、命 名 通 例、历 代 命 名 特 点、姓 与 名 的 关 系、名 字 的 音、形、义,女 性 的 名 的 作 法 和 使 用、号 的 作 法、绰 号 的 定 义 与 价 值、谥 号 的 意 义 名 字 的 考 证、名 字 的 辨 伪 等 几 乎 所 有 与 姓 名 文 化 相 关 的 问 题。全 书 资 料 丰 富,论 证 平 实,不 愧 数 十 年 研 究 的 结 晶。
纳 日 碧 力 戈 的 《姓 名 论》(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1997 年),采 用 多 学 科 交 叉 方 法,研 究 了 姓 名 的 意 义,姓 名 的 形 式 有 限 性 与 意 义 无 限 性,姓 名 的 符 号 性 质,姓 名 与 社 会 控 制,姓 名 的 内 容 和 形 式,姓 名 的 整 合 功 能 与 区 分 功 能,姓 名 的 语 言 相 关 性。该 著 的 特 点,一 是 为 图 在 姓 名 学 理 论 建 构 方 面 有 所 突 破,二 是 就 姓 名 研 究 中 的 具 体 问 题 提 出 了 新 见 解。
总 之,前 时 期 有 关 姓 名 的 著 作 主 要 着 重 于 姓 氏 这 一 部 分,不 是 记 录,收 集 姓 氏(如《百 家 姓》)就 是 阐 述 姓 氏 的 来 源。最 近,研 究 名 字 的 已 多 起 来 ,但 大 部 分 都 从 文 化 角 度 看 待 问 题。除 了 各 别 段 落 以 外,全 书 讲 述 名 字 的 文 字 本 身 的 著 作 几 乎 没 有。可 见, 姓 名 一 般 被 列 入 文 化 专 题。然 而,不 可 否 认,姓 名 跟 语 言 学、文 字 学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因 此,笔 者 想 从 语 言 文 字 角 度 探 讨 、阐 明 中 国 姓 名 与 汉 语 言 尤 其 是 汉 字 之 间 的 关 系。具 体 的 是 通 过 中 国 人 起 名 用 字 的 考 察 去 探 索 其 姓 名 文 化。
小结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名不仅能区别社会成员,而且还有很多功能。起名用字是语言的问题,也是文化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民族、语言……等各领域。关于人名用字和人名文化古今已有不少研究。这些研究已经为中国奠定了“姓名学”这一学科。在这一张内笔者已经概说中国人姓名,阐述姓名、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希望读者读后对中国人名有一个综观的了解。人名的广义是指姓和名,狭义的是指名字。本论文以后只谈到人名的狭义,个别需要才谈到姓。
第二章
中国人起名用字及其文化含义
一、中国人起名用字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由一个或两个汉字组成。从汉语言角度看待一个人的名字就要充分理解构成其名字的字义。如果是双字名要分析这两个汉字之间的关系,但首先还是要一个一个地分析。每个汉字都有它的字音、字形和字义。那一个人名在语音、字形和语义上有什么特点?它跟一般的汉字有什么不同?可以说,人名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是文化色彩最浓的部分,但也不可忽略它的语音和字形。这三部分构成一个不可拆开的语言文化整体单位。
1.人名的语音
研究姓名的读音也就是探讨姓名文化与中国语文关系不可轻视的一环。
汉语的语音系统别具一格,既有声、韵的区别,又有调的转折,还有平仄的讲究。中国人起名字一般都想有一个好听、好叫又不单调乏味的名字。
从语音方面看,每个汉字的音节都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以王字为例,读音wang,前面的w是声母,后面的ang是韵母。同样读wang的许许多多字,又因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不同而形成调的转折,于是就有了汪、王、往、忘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区分。四个声调的区分古代就有,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特别要说明的事,古汉语的四声与今天普通话的四声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平声分化为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上声有一部分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去声古今大致相同。最复杂的是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今天在北方和西南方的大部分口语里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分别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变为去声的最多)。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为什么要区分平仄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较短的。它们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交错出现,就能收到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
明白了以上的规律,我们来讨论姓名读音的问题。
1.1.首先,中国人起名时常避免“双声”、“叠韵”的出现。双声,即两个字同声母。叠韵,即两个字同韵母。汉语中本来有许多这样的词汇,诸如:犹豫,珍珠,亲戚(双声);刚强,光芒,窈窕(叠韵)。这些词,如果出现在比较长的文句中可以受到特别的音调和修辞效果。但在姓名中就不一样了。一则姓名很短,一般两三个字,最多四个字,再出现双声、叠韵,发音显然太单调。二则名字由个人选取,有充分的自由,并不受现成词汇的限制,所以应该避开它。比如胡鸿华,冉瑞如,叶铁捷,吴慕甫等名字意思都不错,但特别拗口难读,因为不但名字是双声、叠韵,而姓也与名同声母或韵母。因此,中国人起名字的时候,很少用这样的名字,以便尽量避免姓与名的同声、同韵。
1.2.在姓名搭配的声调上,不要全取平声字,也不要全取仄声字。按普通话的音调来讲,最好不要用清一色的阴平、阳平,或者清一色的上声、去声。如果一个人的名字读起来费劲,那就可能违反了语音规律了。一般来说,双音节名字,应该是前者是上声或去声,后者是平声。比如:李杨、松林。前者也可以是阴平,后者是阳平,如张澜。但如果前者是阴平,后面的是上声,那读起来就很不好听,比如一个人名叫苏宇,就不如叫苏玉读起来顺口。三音节名字对语音的要求更高一些,如果名字的声调不协调,读起来就不顺。三音节都用上声,读起来就别扭,一个人叫沈海埂,这三个字连读好象不能一口气读完似的。名字中的三个字都是去声也不好,有个人叫宋兆盛,三个字都是去声,读起来当然不好听,不如叫宋兆年好听,因为年是平声。第三个字用平声,给人以向上的感觉。名字的第三个字也不是绝对不能用去声,如果第三字用去声那么中间的字用阴平为好。
1.3.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人在起名时越来越喜欢取读音相同或用字重叠的名字,诸如:陈晨、韩含,宋婷婷,其中这些双音叠字的名字读起来较为亲切顺口,但有一种年龄段的限制,这种名字用于青少年人较为合适,若用于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有些不妥了。再说,这些名字多用于女孩子的名字,用于男孩子也就不妥。
总之,中国人的名字一般使用声调不同的字,让它们错杂相间,就可以产生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使用声调相同的字就觉得呆板平直,缺乏动感。中国人的名字也讲究声母、韵母的搭配,不用双声、叠字以免让人感到拗口。
2.人名的字形
从文字学角度来看,每个名字都由几个汉字记录下来的。汉字的字形具有其独特性,包括:一在笔画(点、横、直、钩、撇、捺),二在部件(偏旁部首)。二者的变化,演成汉字数以万计的生动形态。
2.1.起名时,中国人常注意姓名中字形的搭配。中国的姓氏在笔画上有简繁不一的区别,少则两三画,多则几十画,起名时要照顾姓氏的客观规律,对笔画较少的姓氏应尽量选取一些笔画较少的名字与之搭配,笔画较多的姓氏也要在起名时作一些变通,以求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名字写出来是让人看的、一个搭配和谐的名字会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美感。相反,一个简繁不一、笔画多寡相差很大的名字则有可能使人在审美上造成倾斜、破坏人名应有的整体协调性。因此,如姓丁的,一般取笔画较少的名字,如:丁玉川、丁日昌、姓王的常是王一凡、王元正。姓氏笔画较多的人,尤其更注意姓氏与名字之间的搭配。如姓魏的,常是魏斌、魏源。姓氏笔画多,名字笔画少就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姓氏笔画少,名字笔画多则让人有尾大不掉的感觉。为了减少因姓氏笔画不同而造成的起名的麻烦,人们逐渐发现取三字名可以减少视觉上的偏差。因为在三字名中,无论是最后一个字的笔画复杂还是简单,但只要它之前加上一个笔画较少或较多的字,问题就可以解决。如王玉德、王小丽、蒋子龙、蒋玉龙等。
可以说中国人起名用字时都注意姓名整体的“建筑美”,即姓名中的每个字的笔画相对均等,让人看起来就有了稳定感和平衡感。
2.2.汉字是极讲结构的方块字,大致可分为:独体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分下合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穿插结构、品字结构和特殊结构。入名的汉字也不能例外,下面来列举几个为例:
独体结构的字有:石、水、民、丁
上下结构的字有:芬、芳、贤、杰
左右结构的字有:冰、玲、伟、辉
上中下结构的字有:燕、豪,慧、亮
左中右结构的字有:卿、娜、澎
上分下合结构的字有:琴、翠、华
上合下分结构的字有:霞、萍、莉、莎、
半包围结构的字有:雁、庆、
全包围结构的字有:国、园、
穿插结构的字有:来、龙、虎、
品字结构的字有:晶、鑫、磊、
姓名的整体结构和形体,中国人不仅注意字的笔画入手,还注意字形的变化。他们常避免姓名中各字的偏旁部首相同,因为它会给人们一种单调的感觉。姓名中各字的形体结构应当错落有致。姓氏用字的笔画,在涉及人名的许多场合,都会发生作用。相传林则徐自备人名簿四册,分题千、古、江、山四字,凡姓之第一笔为撇者,入“千”簿;第一笔为横者,入“古”簿;第一笔为点者,入“江”簿;第一笔为直者,入“山”簿;这种按笔画来排列人名的办法,今天依然通用。在各种各样的名单上,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字样:依姓氏笔画为序。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同量笔画的,则按横、直、撇、点排列。说出这个是因为笔者想,姓名中除了各字笔画数量要相等均匀,各字的结构也要对称。比如说,白如雪这个名字,在意义上也很有意思,形体结构分别是左右结构(如)和上下结构(雪),或如:罗超、王刚、张曼雨……等字都是被认为是形体上协调的。而那些张好阳、赵超、洪海涛、谭诗谊 (都是左右结构,用同一个部首)也有人用,但这些都出于想与众不同的心理,而不是社会的共同审美观。
2.3姓名与生僻字
中国人崇尚取美名,而中国人口数目是如此之大,且大家常用的取做美名的字又不多。因此,实际上有些中国人给孩子起名时选用一些生僻字。一是想给孩子一个新颖、脱俗、与众不同的名字。二是避免中国现存在的重名现象。有一些父母那时候翻开大字典选最复杂最不常见的名字。也有父母想出连字典也没有的字。这只能解决父母那时候的问题。实际上以后会给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的交往带来很多麻烦。同时也困扰社会特别是管理户籍工作的人。
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给他的三个女儿取得的名字。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深、渊博,他喜欢摆弄古字。为了给孩子取个不辜负自己国学大师美称的名字,他熬费苦心地找到三个古老的字,送给三个女儿做名字。大女儿叫“ ”,是“展”的古体字,二女儿叫“ ”(li),窗棂的意思;三女儿叫 “ ”(ji)即众口之意。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是弄巧成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三个千金长大成人以后,出落得美貌异常,每个人都是才识不凡。遭到了婚配年纪,但没有人来求亲。后来他才知道原因在于她们的名字。 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最近,中国语言文字提倡取名要用规范字,不能用自选字。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计算机里没有的生僻字就不许用。中国语言文字部已经制作了人名用字规范表,但目前争论不已,因此还不能在全国范围上采用。
2.4.名字的结构
这只限于谈双字的名字。因为,对于双字名来说,除了每个字的字形,还要注意两个字之间的形式结构。这时候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词。从语法角度看,大致有以下几种结构:
平行并列结构:平行并列结构是双名中最简单的形式,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不分主次的平行并列起来的结构。如将两种相同或相近的德行、品性、运遇、物品等平行并列起来。如:秀丽、佩瑶、淑敏、敏芳、丽贤等名字。
偏正结构: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定语修饰中心语、状语修饰谓语、补语修饰谓语的结构都是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常见有:美瑕、海龙、东梅、瑞兰、红梅、鸿祥、海霞、美玲、玉良、如玉、似雪等名字。
动宾结构:这种结构的名字富有动感,更能表达取名者的意愿、志向、抱负。因此这种结构的名字特别多见。如:招娣、明道、进星、增福、光华等名字。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的名字一般由一个主词充当主语,谓语对此作陈述、说明。这种结构的名字,其特点是表意效果好,因此古今都常见。如:志伟、世昌、志远、德明、文敏、志新等名字
上面是双名常见的几种结构。名字前后两个字构成一个有一定意义的的词。它反映了人们起名时的心理构思活动。可以说他们起名时很讲究词义。这体现着他们对名字的重视,也表示对生活的希望。
3.人名的字义
所谓名字的字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名字的本意,即名字本身所表达的实实在在的含义。这种含义大多反映了取名者取名时的动机、愿望、追求等心理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取名者的个性特征和爱好等。二是名字所包含的寓意,即寄托或隐含的意义。
人名中又留下时代的烙印,又蕴含着社会的期望心理。名字,是主观的创造,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的发挥人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名字中最美好最满意的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家庭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是分不开的。名字中能包含的意义往往使人对名字的主人产生某种联想。因此人们起名喜欢用褒义字和中性字。
现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名字的赏心悦目,极力想使自己的名字与众不同,意味深长。作为当代的名字,就应该起得简明、新颖、典雅、顺畅。简明就是名字本身简洁,使它以一定的符号把这个人和另一个人毫无含混的区别开来。新颖就是卓然不群、与众不同,唯我独有。典雅就是观之可敬、读之可亲、呼之可爱、品之可口、不染尘俗。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才华、修养、期盼都注入到名字中去。同时,做到雅俗共赏,含义顺畅。
在尽量使自己的名字意味深长、与众不同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利用姓与名的组合意义。如有个中国留学生,他姓“许”,名字叫“多日”,连接起来是“许多日”,意思是能健康长寿。可见,姓和名如果意义上搭配得好就会有着更佳的效果。
可说,中国人名在意义方面是种种不同的。但最显著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和时代的特点。
3.1.男名女名之间的差异
对我们外国人学汉语来说,碰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怎么能判断出这个人的性别。男名、女名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何有这样的区分。可以说,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存在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是其性别的标志。在中国,男女起名用字虽然没有严格的区分,但还有相当大的区别。男名多用阳刚之字,多向国家社稷、山岳河川发挥,向圣贤豪杰事功志业发挥。古人云:好男儿志在四方。男名便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男子的远大抱负与刚强的意志。而女名则多用阴柔之字,力图表现女子的娴静、柔美、多向闺阁之内的金玉器玩、花鸟草木、德言女容发挥。这种命名的性别差异是中国长期历史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男女性别的不同价值取向,使人们在起名上所达成的一种“共识”。这个思维定式一直流传至今。
3.1.1.男人起名用字
3.1.1.1.多用光宗耀祖之字
男人在社会关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历经几千年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起男名者以习俗不仅备受瞩目,而且与起女名的习俗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首先是因为男人在生理性情方面不同于女人,男人强健、豁达,有女人所没有的魄力和雄心壮志。其次便是因为男人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男性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和保护伞,在旧观念中是家族传宗接代的希望,光宗耀祖的继承者,也是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角色,生产力中的主要代表。基于以上男人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有关男性起名的习俗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自古男人生来似乎比女人更受欢迎和宠爱,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把儿孙当作未来光宗耀祖的寄托,因此其中一种形式便是多用耀祖光宗之字。在家业方面给男儿寄以厚望,通常起与继世有关的名字。
这方面的词语是男人起名选用最广、最常见的。属于这类的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表示承先的,如:绍祖、继组、孝先、敬先等。
表示启后的,如:广嗣、延嗣、裕孙、蕃孙等。
表示继业的,如:绍箕、绍袭、绳武、克武、继业等。
表示兴宗的,如:显祖、亮祖、广宗、延族等。
表示亲家的,如:怀祖、念祖、怡孙、悦孙等。
曾听过“……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对那些大家庭来说,没有继世、继业的儿子是非常不幸的。上述的这些名字已经明显地体现父母对儿子的一生盼望。
3.1.1.2.多用英武博大之字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男人美在于阳刚之气。一个男人不只是身材高大,更重要的是志向雄博、大有抱负。因此,人们常用一些英武博大之字来寄托自己的愿望。
在这一类中又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表示报国救民抱负的,如:建国、振国、兴国、继世、柱国、扶中、爱民、民子、泽民、公朴等。
表示志向心愿的,如:景贤、慕圣、慕东、希孟、华东、希圣、西周、宗尼、成才、博学、勇军、前进等。
表示威武博大的,如:虎豹、虎子、大虎、二虎、山豹、长空、天宇、万里、江山、高山、山峰、大海、长河之类。
3.1.1.3.多用阳刚之字
一些男人名字的显著特色便是充满阳刚之气,毫无阴柔之色。这些名字也有很多,不是表现男人的刚毅意志,便是表现其力量强大或充满正义和阳刚之气:
表示操守品德的,如:连良、学忠、宗仁、学智、克勤、宗廉、德良、尚德、书诚、正直、德福、德友等。
表示性格和气质的,如:刚、正、直、真、港、铁、金、铜、银、石、山、木、虎、豹之类。
表示意志刚强、力量强大的,如:志强、志坚、志刚、铁民、大力、如山、如刚、铁蛋、铁柱、刚强等。
表示阳刚之气的,如:劲松、劲草、浪舟、海鸥、旭东、大春、石峰、浩天、浩然、石泉、百坚等。
3.1.1.4.多用表示吉祥、福禄和预兆事业发达之字
如:大华、进喜、德荣、汉祥、运高、生禄、应吉,厚福、开福、玉和、人兴… …
表示安康长寿的,如:长寿、长岭、长生、长庚、康生、平安、彭寿、延年、益寿、龟龄、龟寿等。
表示做官发财的,如:介官、有官、太山、秀才、富贵、财旺、有财、近财、盛福、金银、宝玉之类。
总之,男人起名用字的最大特点不是用那些表相貌美的字,而是着重讲究精神意志方面的。男名常用的字可以是直接用那些表示吉祥福禄和预兆事业发达之字或,也常用表示操守德行、性格气质的字。另外,一些博大之物、雄伟景象、强壮动物也被入名以便寄托起名者的意愿。再说,这种起名法是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3.1.2.女人起名用字
由于女性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作用与男性有较大的不同,其名字也有许多特点。如在起名用字上,除较多地使用女性字之外,又经常使用花鸟字、闺物字、彩艳字、珍宝字、阴柔字、女德字等。这些起名用字特点,都是男性起名时所未曾有的。
3.1.2.1.多用女性字
这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她是第一个以女性字起名的女人,以后的女人名便相继传承,直到如今。随着文字的出现和汉字数量越来越多,一些带有女性特征的文字如娘、女、姑、姨、姐、妹、奴、姬、妃、嫱、娥、媛、婵、娟、姣、好、婷、姿、妙等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名字中。
女性字中最多见的是“娘”,与男子的“郎”相对,除此之外,还有女、姑、姨、姐、妹……
女性字形容姿色的有婵、娟、姣、好、婷、姿、妙,嫩……等字。如静婵、慧娟、月好、淑婷、芳姿、琼娥、妙常、玉嫩。
形容神态的有媚、娇、婉、娴、妮、娜等字,女名也多,如顾媚、静婉、碧娴、丽娜。
有些女性字也很像外国人名的音译,如:娜、妮、娃、妲等,名字如夏娃、栗妲、美妮、丽娜等。
3.1.2.2.多用花鸟字
花鸟字多能显示女性的阴柔之美,以花命名的如:浣花、春草、湘兰、浣惠、荃君、芷君、琼芝、瘦菊、碧荷、春梅、杨柳、丽莎等。一些好鸟的名字也常被借来起名,如:鹦鹉、杜鹃、凤凰等。
3.1.2.3.多用闺物字
首饰、服饰、化妆品、闺阁零物等,均可用于女名。女性的穿着、服饰方法是她们体现性格的一种手段。
以首饰命名的:宝钗、翠钿、绣簪、玉环、金钏。
以服饰命名的:云裳、锦茵、玉绣、小纨、茂绮、秀缦
以化妆品命名的:美妆、玉粉、香兰、黛眉。
以闺阁命名的:闺臣、闺秀、绣阁、香阁
以零物命名的:玉针、红绒、纫蕙、英台、因瓶。
3.1.2.4多用珍宝字
金、银、珠、宝、玉、玩在女儿家眼里,是有特殊偏爱的,因此珍宝字常用女名。如:金、银、珠、宝、玉、玩、珊、琼、瑶、莹、璎,名如:婉珍、秀宝、佩珍、银风、玉贞、盘珠、静姗、飞琼、瑶芳、碧君、新瑛等。
3.1.2.5多用彩艳字
用彩艳字来起名常见有彩、艳、秀、美、丽、倩等字,名如:彩纨、曼艳、新秀、黛美、多丽、碧倩等;彩色有红、绿、紫、青、素、赤、黄、翠等,名叫小红、绿荷、紫绡、素心、赤缨、玉青、黄倚、翠菡。
3.1.2.6.多用柔景字
如:月、湄、波、云、霓、露、雪、冰、霜、夏、春、秋、东等,名如:抱月、秋湄、凌波、蔡云、微霞、冰心、菊霜、春梅、夏莲、秋菊、冬英等
3.1.2.7.多用柔情字
柔情子出现在女名中不多。因为女性的性格、感情很少表现出来。常见有下面的这些字:
示爱的有宠、爱、怜、惜、念、惠等字,如;小怜、婆惜、念奴、惠娟等。
表情的有愁、喜、怡、痴等字,如莫愁、喜娇、怡红、痴玉等。
3.1.2.8.多用女德字
在中国社会中女人除了外貌以外,品德也是评价一个女人的标准。所以女名中我们也常见一些女德字,如贞、节、贤、淑、惠等字,名字如淑贞、志惠、淑娴、巧红、玉端、静娴等。
男人意志坚强、事业发达就被视为大男子汉了。女性则不同,因为在旧社会中,女性么有男性的平等,生出来主要是为男人服务,所以一个好女人要端庄、美貌、德行齐全。而且这种美又不能直接表露出来。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人名中,除了表女性、女德的字眼,人们起名时还借用花鸟字、彩艳字、柔景柔情字来暗示自己每个的别具一格
3.1.3.两性通用字及其内涵
虽然男性用字与女性用字有很大的区别,但由于有些字性别特征不很明显,或者同一个字中有不同的含义。男性用字与女性用字在一定的范围内又出现了交叉现象。有些字男性可用,女性也可用,如英、华、玉、卿、春、晨、君等字。
有些字虽然男女名中都有,但却分别表示着不同的含义。如“花”字,如果用在女名中,一般是取其“开花”的含义。父母希望女儿像花一样美丽是其主要内涵。而在男名中却意义大不相同,主要是注重它含义中的“才华、风华”这个方面。父母以其为名是希望儿子能有才华、有抱负。“英”字在男性名中常含“英雄、英武”的意思,而在女名中常指花。
无论是现代还是在历史上,以玉及玉旁字为名的名人不胜枚举。其中玉字既可用于男性也可用于女性。而在“玉”庞德字中,男子多用“宝、琦、瑜、瑾”,女子多用“珍、琼”字。“珠、琪、环、琳”等字男女都可用。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至于工艺高度发达,而且更反映“玉”在古代统治阶层中的重要地位。玉是古代重要的佩饰,达官贵人的身上无不佩玉。其次,玉很坚硬、玉体晶莹,玉的“温润而泽”象征“仁”、玉的“缜密似栗”象征“智”。这些品质都是历代君子所崇尚和向往的。而玉的“冰清玉洁”、“艳丽多彩”又是众多女子所追求的。
同样的读音,男女起名常去用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如 男性用“飞”,女性用“菲”;男性用“富”,女性用“馥”;男性用“贵”,女性用“桂”;男性用“河”,女性用“荷”;男性用“洪、弘”,女性用“虹、红”;男性用“杰”,女性用“婕”;男性用“平”,女性用“萍”;男性用“湘”,女性用“香”;男性用“山”,女性用“珊”;男性用“力、立、励”,女性用“丽、莉、俐”;这些字在都因伤不能反映性别特征,但在文字上却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以上通用字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人对男性和女性就有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一人生观出于阴阳有别的哲学思想。二是汉语同义字、同音词是常见的,甚至有时音同字同而义异,这现象会引起中国人男性及女性取名用字需要特别讲究、慎重选择。同时,为了正确理解中国人名的含义,需要人们特别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对汉语言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1.4.女姓名的男性化和男性名的女性化
有时候我们见到一个名字,总以为它是女子名,其实却是男的,又有时候我们想这个名字是男子的,可它却是女子名。历代及现代社会中,这个现象屡见不鲜。
3.1.4.1.女子用男名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选用男性字作女名。
其真正的意图在于表示新颖脱俗,或表示和男性比较,或渴望生男。这体现了对男性潜在声望的崇拜心理。有些父母为了表示自己的女儿并不比男子差,并希望女儿能像男儿一样坚强、勇敢,便给女儿起了“若男、犹男、胜男、比男”等名字。或者有的家庭希望所生的女孩能给家中引来男孩,便给女孩起了“招弟、顺弟、宜男”。
(2)选用称男之字作女名。
常用的有:子、君、卿等字。“子”原为男子美德称呼,因美女西施又称“西子”,所以女子有时也称“子”,后来也用“子”作为女名。
(3)直接用男性字。
过去几乎不用于女性人名的字眼,如侠、勇、鹏、岩、山等现在也开始进入女性名。另外还有女的叫心,辉、伟,军……
男名女性化和女名男性化反映了长辈对晚辈的期望。这些名字还体现了中国旧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如果在现代社会中,有了一个“招弟”、“顺弟”、或“宜男”的名字,名主肯定不高兴了。而且听了那些“胜男”、“优男”等名字也觉得很别扭。
3.1.4.2.男子用女名
其原因在于有的是家中没有女孩,父母有偏爱女孩,便将儿子像女儿般抚养。有的可能激愤世俗的重男轻女,故意取女名义表示抗争,也有可能为了逃灾避难,遮人耳目。比如芳、萍有时也是男人名。实际上,男人用女名的现象并不多。
总之,“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男才女貌”等等传统观念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思维定式。男子人生在世,就应该生“龙”活“虎”,“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成“家”立 “业”,光 “宗”耀 “祖”;而社会对女子的期待和要求,却只是性格 “柔” “顺”,品质 “贤” “惠”,心 “灵”手“巧”,相貌 “娇”“媚”,如 “花”似 “玉”。这一切,都切实地在人们取名字时体现出来。
3.2.不同时代的人名特点
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观念、风俗也随之不断变化,其表现在姓名的形式和内容上。
3.2.1.形式上的特点
在形式上,无论取单名还是取双名,各时代的时尚就明显不同:先秦时代,人们多用单名。汉代以后,人口增多,单名容易与人混淆的麻烦日见突出。加上两字组名更便于表达命名者的意志,所以双名显著增多。但这个趋势很快被东汉末年的政治权力扼止。到了东晋六朝之时,单名统一天下的局面又开始改观。唐宋以后至明、清,双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得主流地位。特别是从北宋开始,随着宗法家族制度的发达与完善,一种以别长幼、明世系为宗旨的按辈份定字命名的方式日渐规范。那时候还迷信“三格法”的命名规则。“三格法”将人的姓名分为天格、人格、地格。因此,这时的名字只能是双名。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进入七八十年代,科学进步,教育普及,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封建家族观念日益淡薄,迷信思想失去市场。另一方面,与双名相比,单名的确有简洁、雅致等优点,加之,社会知名度高的文学家、艺术家大多以单名行世,也促成了单名“时髦”风尚的流行。据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沪、辽、陕、川、粤、闽七省市的抽样调查(共计174900人),随着出生年代的推移,取单名的比例日益提高:
1949年9月30日以前出生者,单名占6.502%。
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5月31日出生者,单名占8.983%。
1966年6月1日至1976年10月31日出生者,单名占27.810%。
1976年11月1日至1982年6月30日出生者,单名占32.494%。1 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 ,2001年,33页)
当代的人名,重名的现象特别严重,因此单名不太多,而且政府还倡导取三字名、甚至四字名的。
3.2.2.内容的特点
在姓名的内容(即选用的文字字义)方面,时代痕迹更为明显。何晓明在《姓名与中国文化》指出:
殷商贵族多以天干为名,如报丁、主壬、天乙、太甲、小甲等。
周人命名又增添了地支各字,如申、午、庚等。
春秋时代人们命名喜欢庸俗字,多古朴之风,与之相反,西汉以后的人物名字,多用典雅之字。
魏晋崇尚老、壮,玄学意味浓郁的道、玄、真等字,在人名中多得惊人。
明清时代人名用字的特点是建筑屋名如斋、堂、轩、亭、台等大量入名。
在具体的用字方面,魏晋六朝盛用“之”字;五代人喜用“彦”字;宋代人喜欢用“老”、“翁”等字。
不同时代的社会运动、社会思潮,都给予人们的思想、行为以深刻的影响,而且往往给人们的名字大上独特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政治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起名用字。小小的人名,鲜明地反映出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如果你看到下面这样的名字,说不定其人就是在1949年前后出生的,如:建国、爱国、开国、卫国、国庆、保国、国强、国星、国光、国栋。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敞开了对于新生活的无限希望,体现在名字中,就是许多反映美好懂憬的字眼出现在名字中,如:和平、兴华、新生、更生、志强、向阳、志学、朝华。有的名字则更直截了当,径以“土改”、“有田”、“解放”、“国庆”等为名,而诸如“康美”“援朝”“朝胜”“为国”等名字则显然反映了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之战。
1958的大跃进活动,倡导农村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于是出现了诸如跃进,钢、铁、公社、集体、超英、超美、等人名。
建国初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连苏联人名常用字也受到中国人的青睐,苏联女性名字中的常用字如娅、莎常见于当时的中国知识的女性名字中。
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全体中国人民都陷入史无前例的政治狂热之中,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全国山河一片红”,充满革命激情的标语口号不仅糊满了全国大街小巷,也出现于中国人的名字中。那个时代,有一个革命化、政治化的名字正如拥有一套体现革命风采的绿军装一样“时髦”。这是其常用的名字有:文革、卫革、学军、爱军、红军、卫红、永红、卫东、向东、爱武、反修、反帝、冬梅、腊梅、红梅、雪梅、咏梅。以“梅”为名是因为毛泽东一首著名的词叫“咏梅”,毛泽东的诗词或语录对中国人名字的影响并不限于此。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就有人叫“学雷”、“学锋”、“雷”、“锋”、“爱民”等;毛泽东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于是中国一下子就冒出一大批陈东风、王东风、赵东风、刘东风等。毛泽东他老人家的名字也成了热恩起名的参照物,凡夫俗子自然不敢轻易以“择东”威名,而只能取卫东、忠东、向东等名字,以表示对毛泽东的忠心和仰慕。
这种带有浓郁的政治意味、时代象征的名字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名字当中。这种名字可以说是没有寿命的,登过了那一段历史时期,这名字就会变得不合时宜、俗而又俗,有的名字还变得可笑。因此后来很多人又改了名字。
现代人的名字,除了一些传统特色的以外,还有一些重叠名,如:婷婷、楚楚、盈盈、宁宁、双双、安安等。这些名字多用于青少年,当叫起类似这样的名字会给人带来了“那孩子好可爱”的感觉。因受西方社会的影响而也有人取西方的名字,如丽沙、保罗、海伦、苏珊等。取西方的名字有可能是那些出过国、跟西方人有接触过的人或者那些崇洋的。
二、中国人起名用字的考察结果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找出更实际的依据,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名,笔者已经收集了574 个名字并进行考察。这些名字源于:2005-2006 学年在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131个);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学生(208个);广州党校学员(235个)。上述所说的574个名字之中,有311个男名,263个女名。考察结果如下:
从形式看,在574个人名中,单名有191个,占33,28 %,双字名有383个,占66,72%。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现代人名中,双字名所占的比例最大。考察时偶然发现,姓“何”、姓“田”的名字中,单名比例较多。我们都知道,每个姓都可以取单名的、也可取双字名的。但因为名字的语音要求是要响亮,不是双声、叠韵的。因此,在跟姓搭配的时候,出现了每个姓的名字中单双比例相差大的现象。
在男名中,用字频率较大的是:东(10次)、国(10次)、鹏(10次)、超(10次)、伟(7次)、杰(7次)、涛(6次)、华(5次),另外常用还有:海、波、建、龙、虎等。女名中,常用有:丽(17次)、娟(14次)、雪(8次)、晓(8次)、娜(7次)、梅(6次)、静(6次)、霞(6次),另外还有:燕、莉、晶、萍、琳。上边的常用字中,值得注意的是:建、国、晓、雪等字大多数用于双字名中,如:建国、建功、国庆、振国、雪莲、雪娇、晓珍、晓明等。
(1)语音方面
在这一方面,大部分名字都有读音响亮的特点,读起来抑扬顿挫。其中,只有四个名字算是犯了双声、叠韵的避讳,就是:雪霞、娟卷、继婕、家静。但对整个名字来说,即安雪霞、孟娟卷、任继婕、张家静,还是可以承认的。
关于名字的声调,一般平仄搭配得很好,没有用清一色声调的名字。重叠字的共有17个:三个晶晶、两个婷婷、丽丽、姗姗、珊珊、娜娜、伟伟、楚楚、佳佳、倩倩、莎莎、薇薇、媛媛、兰兰。重叠字只出现在女名中,因为重叠名大多表示可爱的、柔顺的。可看,受时代影响最深的还是女名。男名中所蕴含的传统观念还比较浓。
(2)字形方面
纵观上看,本文所考察的574个名字的字形都很有美观性。因为姓名中的各字笔画数量没有很大的差别。笔画少的姓,名字的笔画也不太多,如:丁孝文,方延、丁茂、白立勋。笔画多的姓,名字的笔画也相当多,如:谢淑玲、翟媛媛、董波等。可以说,每个名字都保持了自己的“建筑”美。
字形的结构:独体结构的名字比较少,只有:广、飞、万、民、山、等几个。普遍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里外结构、品字结构是特殊的一种,因此,也不太多(四个:磊、鑫、晶、蕊)。一般没有各字兼通结构的现象。除了一些重叠名以外,姓名中的几个字偏旁部首相同的极为少(安雪霞、方娟娜、张玉宝是三个有部首相同的名字,但也不是全部的。再说,取同一个偏旁部首的名字也是一种特殊的取名法,其目的是从形式上强调某种含义,如:娟娜是强调女性美的)
对我们外国人来说,碰到一个笔画较多的字就有点害怕,因为它难写、难记。因此我们都以为生僻字就是那些笔画太多的字。其实不然,生僻字也可能是笔画数量少的。所考察的人名中,笔画最多的是:曦、鑫、薇、颦、耀等字。但是这些字不是生僻字,也是比较常见的,电脑里都有。可见、姓名中用生僻字不是很普遍问题。
574个名字中有383个是双字名。对这些人名、我们认真去考察其语法结构,结果如下:两性名字中最常见的语法结构是偏正结构(97个男的+56个女的),其次是动宾结构,但这种结构主要出现在男名中(65个),女名中比较少见(20个);并列结构的主要见于女名中,而男名中极少。主谓结构的就不多。在确定名字中两个字的语法结构时,有很多名字很难确定它们之间是什么结构,如:海婷、燕妮、娟娜等。这可能是因为名字是取名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选取某些字,再加上意愿甚多,而用字数量有限。笔者设想、关于名字中各字间的语法结构我们不必追根到底。事实上名字的意义才是最值得关心的。
(3)字义方面
上面曾经说过,名字是取名者根据自己的意志、愿望、感情等来取的。因此,名字五花八色、无所不在。但大致还可以归为几小类。笔者从所收集的名字中找出:
3.1男名常用字比例
常用字字义
表光宗耀祖之字
表英武博大之字
表阳刚之字
表示吉祥、福禄和预兆事业发达之字
数量(个)
6
116
125
48
比例(%)
0,19
37,26
40,19
15,43
男名常用字比例表
另外有表纪念的(国庆、恩华)、用姓作名的如:龚、秦,或者:乾、坤 等字。
由此可见,现代人名中,表光宗耀祖的字越来越少。因为社会发展,人们不像以前那么重视宗族了。现在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因此父母都把所有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希望他们有健康、幸福、富贵的生活,而不要他们对自己有什么报复。再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里,父母一般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事业、有成就的真正男人。这说明了为什么在人名中表吉祥、福禄的字不太多。现代男名中,最多的还是表英武博大和阳刚之气的字眼。
3.2女名常用字比例
常用字
数量
比例(%)
女性字
49
18,63
花鸟字
59
22,43
闺物字
1
0,03
珍宝字
26
9,88
彩艳字
55
20,91
柔景字
16
6,08
柔情字
16
6,08
女德字
12
4,56
女名常用字比例表
考察结果表明:女名中用得最多的是花鸟字(22,43%)、女性字(18,63%)和彩艳字(20,91%)。闺物字只有一个人用,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现在闺阁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了,年轻一代更不知道。女德字虽然所占的比例没多少,但也有,如:明、睿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常用字外,所统计的女名中还有一些男性十足的女名,如:韦现成、权余超、赵玉雷、黄伟伟等和一些特别的字,如:立新、庆庆、嘉祥… …
时代不断变更,人名也随之而更改。但可以说人的名字变化得比较慢。考察结果表明,传统取名方法还是占优势,时代的特色如洋名虽有,但寥寥无几。所考察的574人名中,311个男名中没有一个洋名,263个女名中只有琳娜、威娜、薇娜等几个带有洋味的。
因为时间短促,出国机会少,笔者不能对整个广大的中国百姓进行考察,也不能考察中国老少两代人名用字特点。因此上边所分析的考察不太全面,只作为论文研究的参考资料。
三.中国人名的文化含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劳动的产物。生活中从大到小,从具体到抽象的事物、现象都可用语言来表达。语言中的人名也无例外,它反映了政治、文化、宗族、宗教、习俗、甚至大自然、日常劳动生活等各方面。因为中国人名的形势要求特点是比较短,因此人们一般都费尽心血找出能表达自己的心愿、寄托自己的期盼、表明世系宗族的特征的词语。可以说,人名是凝固着文化生活的物体。从人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悠久而灿烂的中国文化。
1.中国人名辈分排行
1.1.名字与字辈谱
毛泽东的弟妹叫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泽东之子叫毛远仁、毛远义、毛远智;还有毛泽民之子叫毛远怀,毛泽覃之子叫毛远大。观之可看,除了姓以外,名字中的第一个字都是“泽”字(毛泽东一代的),或”远”字(毛泽东后代的)。为何有这样的现象?他的含义如何?这正是他们的名字采用字辈谱的字辈取名。这在本世纪的一些名人中是屡见不鲜的。
首先介说一下字辈谱的。字辈谱是中国传承千余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的一种特别“礼”制,直到当代仍然延续。字辈谱,又称字排、行第、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家族世系的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秩序。典型的中国人“姓- 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名字中的第一字是作为家族辈分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名字中的第二字则按父母志愿自由选取。因字辈谱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均需按系谱取名。所以这类名字在民间又称“族名”、“谱名”。
字辈谱所用之字,一般是由开基祖或博学硕士厘定的,大多是表示吉祥庆颂的字眼,并被写入家谱。字辈谱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散居各方,天北海南,关山阻隔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谱系错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族血缘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它实在是保证家族血缘秩序永不紊乱的重要手段。
字辈谱所用的文字,如果一个一个孤立地看,都是没有很多意义的,但如果将这些文字集中在一起,则是一首含义十分丰富的“诗”。如:
立显荣朝士 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 世代永承昌
通过字辈用字可以正确推算出某人的家谱世系及该人在世系链条中的辈数。如毛泽东是字辈谱序中的第十四辈。透过字辈谱可以认识中国宗法制社会的特有文化心理。例如崇拜祖先的意识,光宗耀祖、扬名显亲的观念。字辈谱不仅寄寓着制定字辈谱祖先对本族子孙后代的期待与厚望,而且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无论是尊孔崇儒的文化心态,重视伦理道的道德说教,正直做人的古训劝勉,积善积德的人文情怀,仁义礼智的儒者胸襟,以及中庸和平、乡土观念和寻根报本情结等,都在字辈谱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当代的中国人取名的方式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的重意义,有的重形式;有的讲究字音的圆成,文字的优美……但还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按字辈谱取名。他们还继续订新的字派,并郑重记入新修的家谱之中。新续的字派充满着驳杂的文化内容,既有传统观念,也有反映新的时代色彩与现代精神的。如:
彦才成宝贵 硕士必优先
民主新时代 和平喜盈添
现在如果遇见一个中国人名,但当一个名字,我们不能判断出这个名字是否根据字辈谱来取的,而要再看他兄弟姐妹,长辈,晚辈等的名字。但不管如何,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还有意义和含义。因为字辈谱所用的每个字都是意思很好的字。这个字可以跟名字中的第二个字搭配起来,创造出意思更广、含义更深的名字。
按字辈用字取名,意在告诉名主是哪一姓的后裔,以表不忘祖宗,有浓厚的念祖情结;按字辈用字取名,意在告诉名主是哪一支系的子孙,以表示不忘始祖,有强烈的寻根意识;按字辈用字取名,希望得到同族人的认同,有着明显的趋同心理;按字辈用字取名,有助于加强家族团结,扩大家族联系,维系家族秩序;按字辈用字取名,以表示我族后裔有人,香火旺盛,此系明显的承传心理;多子女家庭按字辈用字取名,有利于兄弟姐妹间和睦相处,加强团结。可见,字辈名充分体现着重视家族辈分的思想。
1.2.名字与排行
排行取名是多子女家庭取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很多家庭中,如果把整个家庭的兄弟姐妹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明显地体现父母对他们的寄托与厚望。比如某家有四子,分别叫本富、本贵、本双、本权。从中不难发现取名者的心理活动,寄希望孩子们富贵双全。或者说有四个兄弟分别叫永仁、永义、永康、永祥。不是“仁义康祥”吗?可知,单个的人名已有它的含义,但几个有血缘关系的人名连在一起,含义更为深广。
另外,我们还常见于人名中有“伯、仲、叔、季”。古汉语伯是老大,仲为排行第二,叔为老三、季为排行最末。如果一个人叫李叔仁,我们就知道他在家中排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排行名,取名者多为文化水平较高的,因而所取排行名或有某种情趣,或表达某种心迹。它们或令人耳目一新、或值得学习借鉴、或发人深省。然而对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在取排行名就比较简单了。常有很多字表示排行的,如长、少,元、次、幼,名字如:李大牛、李二牛、李小牛;张根大、张根义(二)、张根山(三)。如今,我们还常见这类的名字:李天一、陈明三、任光五、李斤九……数字、有计数的功能,但也具有文化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使用某个数字时,常常对它赋予了某种文化涵义。正以如此,人们对某些数字产生了种种复杂的心理,如偏爱、厌恶、期待等。冉苒在“取名与心理”一书中作过统计,结论是:中国人名中,一数字为名最多的是“一”,其次是“三”,再到“八、九”,最少用的是“二、四”。“一”数字用得最多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一既是万事、万物、万数的源头和基础,又是不可分割的单位,同时还有全部、整体、所有等含义。因此“一”的含义是极丰富、极复杂的。一还常被用来表示地平线。“旦”字下面的“一”即地平线,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通常情况下,人们也喜欢第一,“一”还有“第一名”、“状元”、“元首”等含义。作为父母长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第一?因此人名中比较多的出现数字“一”。另外,“三”常常用来表示许多、极多、很多(如:三“人”成“众”; 三“木”成“森”;三“石”成“磊”)。数字“八”被人们偏爱并较多地用于人名,除了发音响亮外,主要是因为它谐音“发”。“九”也类似,它跟“久”谐音,表“长久”的意思。
再次,也有些兄弟姐妹的名字是用同一个偏旁部首的。这也是表示排行的一种手段。如贾珍,贾琏;贾蓉、贾芹、贾芸.这样我们不难采出取名者的心理,愿望或崇拜。比如说给孩子都起带“王”字偏旁的字,可能他们对玉或玉的美有所追求;都用草字头的可能很喜欢花卉。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人们看重家庭中的辈分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而很团结。这代表着整个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着很有规矩的中国社会。
2.名字与出生时间
实际上有很多父母给孩子起了一个纪念他出生时节的名字。因此,客观上一看他的名字就可能猜出他什么时候出生。时间可以从最小的单位秒、分、时到辰、日、月、年都可以作为人们起名的着眼点。由于中国文化悠久,语言文字含蓄,同一个时间有很多种委婉的表达法,比如,三月份可以叫晚春、暮春、蚕月、季春、等。用这些字起名还是很文雅而又具有具体的含义。一来纪念名主的出生时间,因此这个名字就带有一个时刻性的文化烙印。二来它体现着天- 地- 人的有机关系,特别是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这才是这种名字最深刻的文化意义。
我们常见这样一类的名字:马红申、李寅、刘卯、尚辰……这些名字都是按出生时辰起的。因为古人将一天以十二支的形式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与现在的两个小时等长。这十二个时辰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到了现在,人们还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等,如申初即为下午三点,子正即为晚上十二点。叫刘卯含义可能是在早上五点到七点这一段时间内出生的。
以出生月或季节起名的更为繁多。因为人们常对月情有独钟,经常把月和与季节有密切关系景物联系起来。中国每个月份都有自己不同的称呼,并且同一月份称呼也不尽相同。一般农历一月称为正月,又称为:建寅、孟春、寅月、春王、首阳、嘉月、首春、泰月、初月、发岁,岁首……二月份称:仲春、仲阳、花月、如月、大壮、卯月……三月份称:季春、末春、晚春、桐月、樱笋、蚕月……四月份称:阴月、孟夏、初夏、槐夏、正阳、朱月……五月份称:炎月、天中、建午、仲夏、薄月……六月份称:季夏、精阳、秀月、荷月、莲月……七月份称:上秋、首秋、霜月、兰月、杏月……八月份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正秋……九月份称:菊月、季秋、凉秋……十月份称:坤月、亥月、正阳、开冬、初冬……十一月份称:子月、建子仲冬、黄钟……十二月份称:残冬、暮冬、冰月、临月、严冬……这些名字可以直接使用,也有人作为参照的。从上面所列举的名字中不难发现中国人起名时的心理活动。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为三个月。每个季节的头一个月可以带用“初、孟、检”等字,第二个月可带“正、仲”或“中”等字,第三个月可带“末、晚、暮、残”等字。特别,中国人还用每个月、每个季节典型花卉、树木……等的名字来命名,其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含义深刻的名字。如带有“莲、荷”的就可能是夏天出生的,菊花是秋天盛开的,秋天降霜,冬天下雪、结冰。
以初生年代起名的也有:杨丙午、费甲辰。这样一听就可以推出这人是哪年出生的。丙午、甲辰是六十甲子中的单位。有时人们只用一个字作代表,或利用十二生肖表示其名。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名字:如国庆、重阳、清明、国立、新国等。这些人可能是这几个节日或年代出生的。父母为他取名是为了纪念这么特别的时候。
3. 名字与期望
期望与需要紧密相连。一般来说,需要什么就期盼什么。需要是指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因为人类的需要是复杂的、各式各样的、所以人类的期盼也是复杂的、各式各样的。
期盼,跟其他心理活动一样,也要反映在取名上来。取名者有哪些期盼呢?可以说难以穷尽。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3.1.父母期望孩子做为有道德的人
心灵美比外形俊美更重要。父母往往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有很多汉字都包含道德规范要求在里面。因此父母常选这些词给孩子起名。当然还要考虑到性与名的匹配问题。如:仁、容、德、轩、贤、良、伦、正、清、义、诚、直、道。
具体如“德”字,本意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后也只恩惠和福利。做人名时,用“德”字的本义和引申义都有,如:李昌德、李德生……
“良”这个字的意思较多,主要有良好,杰出、优秀、贤良、善良、温良、和悦等。名字如:张学良、良才、忠良等
3.2.期望孩子学识渊博、多艺多才
作为父母,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出色、最好又受到大学教育并且衣食无忧,工作稳定。所以他们常对代表聪明、睿智、天赋的美词感兴趣。因此中国人名中常见到:颖、灵、睿、锐、哲、慧、敦、迪、明、晓、显、悉、晰、维、学、思、悟、文、书……
学: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学习或学问以及通过做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或学习的场所等。学字在做人名时一般作双名用,长起修饰作用,如学东、学军、学忠等。
晓:这个字本意是指天明或明亮,后也因甚至指导、理解或高速、喻告。入名时,可做单名或双名,如:刘晓、范晓、晓月、晓宇等。
3.3.期望孩子身体健康、姿容俊美
下面这些字就意味着健康与漂亮:俊、威、英、健、壮、焕、挺、帅、秀、伟、武、雄、巍、松、柏、山、石、婵、娟、姣、婷、丽、美、兰……这些字入名时,含义就是希望名主有着身体健康外貌俊美。
健:这字的意思是指人的体格强壮,身体好,另外也只人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出众、非同一般。做人名用时,两者的意思兼而有之。如:刚健、健男。
兰:指兰花和兰草。这两种植物都是具有优雅、高贵、馥香浓郁的品质,历史上一直被与人的高雅品德相比,或把它比作美人。如:梦兰、兰芝、秀兰等
3.4.期望孩子生活富足、事业有成
追名逐利是人类一种天性,父母给孩子命名时也会体现出这一点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人有这种名字。名字里含以下字可寄予这种希望:达、耀、兴、荣、华、旺、盈、丰、余、昌、盛等。
达:这是字义较多的字。做人名的含义主要有达到、通达、通晓明白、显贵、达观等。还表示胸怀开朗、豁达大度、一生顺利。名字如:李达、孙达仁……
旺:这字的含义较为单纯,原意是指光彩魅力,后引申为火势炽烈或兴隆繁盛。做人名时主要是兴隆繁盛的意思。名字如:兴旺、德望
3.5.期望孩子生活富足、平平安安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一辈子风平浪静、平平淡淡过一生。平淡自然不是平庸或者平反。有的家长会选择一些最平常的字去表达他们的心,如:安、静、顺、通、坦、泰、然、宁、定、和、康等。
和:本意是指温和、和缓、谦和,常见成语“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颜悦色”也是这个意思。名字如:和平、祥和。
安:主要指安全、舒适、平安,常有常安、安世、安国等名字。
3.6.期望孩子自立自强、功成名就
许多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来以后能自立自强、辛勤工作、坚韧不拔、意志顽强,所以他们喜欢用一些阳刚之气十足的名字、如:毅、独、刚、衡、坚、力、恒、主、志、意、自等。这些字虽然也有父母给女孩起的,但主要是男孩的专利。
毅:指意志坚定,果断,同时也是男性所应具有的一种品德。名字有:陈毅、方毅……
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类不只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而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这符合心理规律发展的需求也明显反映在人名中。通过人名我们可以窥视民族的文化特点、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历史特征。
4.名字与托物言志
中国是东方色彩最浓的国家,而且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种种不同中,直言与不直言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因此,中国人在起名用字方面,除了那些直接表示人们的期望、纪念出生时间和表家族辈分的字眼以外,主要还是那些能“言志”的花木鸟兽类、山水类、矿物类及天上星象类的名字。
4.1.以花卉托物言志
在用世界万物作人名时,用得最多的莫过于花草。因为花是美的象征,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像鲜花一样美,也都希望孩子有鲜花一般的名字.人们之所以喜欢以花为名,主要是因为花草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古人云:“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装;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可以说,古人已经对花的气质、神态和意境作了惟妙惟肖的描写。就花的内涵而言,有的花雍容华贵,有的花高洁典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启迪、美的享受。现在有不少国家有自己的国花,有的城市有自己的市花,无论是国花还是市花,都世界化的内涵来表现这个国家或城市的性格。中国人名中,以花为名是女性的专利,而用得最多是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杜鹃、荷花、桂花。以花为名,就意味着起名人对花的理解和衷爱。
4.2.以木托物言志
除花草以外,植物的名称中又有树木名和农作物名可以被用来作为人名。植物名中,树、林、森、松、柏、杨、桐、楠、桃、柳、竹、芹、芝等。人们比较喜欢以植物为名,因为这样可赋予姓名与大自然的灵气,有一种自然的美。再说,我们都知道,像松树一样,有常青、抗寒、长寿的特点,古人诗中也不停地歌颂松树,比喻男人坚强的意志。同类的高大树木也被用来寄托命名者的意愿,希望孩子能像一些树木一样经过风雨还堂堂立立的。跟男名不同,女名则常用一些渺小的、美丽的植物来取名,如柳树是“美女碧玉”、“最小魂”的景色。芝是稀贵的药方,入女名就意味着名主这么崇高,可贵。可以说,这种命名方式反映了华夏人高雅脱俗、廉洁正直的美德,透露出华夏人名用字中托物言志、以物载德的民族心理特点,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
4.3.以动物托物言志
中国也有用动物中鸟兽虫鱼的名称作为人名的习惯。常见有:龙、虎、豹、鹏、鹤、鸳鸯、蝴蝶等。中国人观念中,虎豹是勇敢的标志,鸳鸯作为爱情的化身,喜鹊为吉祥的象征……因此,给孩子起鸟兽名也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方法。这种起名法既反映了一些鸟兽在人们观念中的位置,又可以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鸟兽的偏爱、崇尚。
4.4.以其他物质来托物言志
除了上述以外,世界万物中的其他一些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屋宇居室、亭台楼阁或者与山河湖海有关的词语都可被入名。这些名字体现着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渴望。另外,金、银、铜、铁、锡、铅等金属元素的名字也是民间给孩子起名的一种选择。用这些字来给孩子起名,是寄托发财立业的一层意思。太阳、月亮是对我们人生极重要的东西。它们灿烂、美丽、权威、魅力,是不少人借用寄托自己的意愿、志向。
总之,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充满物质的世界,各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名称。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汉字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事物之中的生物、动物、植物等都有一个优美动听的名称。加上中国历代风俗中还有将物比人的习惯,因此在人的取名中,也有许多用物名作为人名的例子。事实上,这种名字确实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小结
总之,本章已经阐述了中国人起名用字的语音、字形和字义等三个方面的特点,而主要着重于男女起名用字在意义上的区别和时代起名用字的变化。为了证明上述所阐述的理论,笔者已经对574个人名进行考察。结果虽不能揭示人名用字的时代特征,但大体上,语音、字形、字义都符合理论上的。最后,笔者阐述了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主要是人名的辈分排行、出生时间、父母的期望和托物言志等四个方面。可以说,通过第二章,人们对中国人名已有了综观的了解,特别是关于人名的语言文字特点,人们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研究结果在对越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越南学生了解中国人名的情况
各位老师都知道,在我们中文系的教学计划中,由于很多原因,没有一个叫做“姓名学”的课程,也没有具体什么课专门供给学生关于姓名的知识。一年级时,学生就知道了几个中国人名。但因为没有时间,老师不给学生解释此姓名的意义及其奥妙,学生一般觉得把姓名翻译出来就行了,不必去了解它的特点。到二年级,有一个课题为“中国人的姓名”的口语课。这篇课文已经介绍中国人名,让学生大致能了解这个问题。慢慢到高级阶段,在“中国概况”这一门课中也介绍过一点点。因此,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越南学生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他们对姓名的了解,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中国人名时只是语感上积累而有的(就是说有的名字他们知道怎么翻译,但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翻译)。所以,每个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近的关系。它们有很多共同点。汉译越或越译汉可以把姓名翻译过来一般是靠汉越音。人们主要根据这个汉越音来翻译姓名,但不是每一个汉字的汉越音都是现代越南语的常用词,有一些在越语中几乎不出现了。因此我们要靠词的意义或找出发音相同、相近的词来翻译其姓名(叫作义译或音译)。汉越音对姓名翻译显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惜学生们的汉越音词库也没有多少,主要是靠他们自己查阅书本的。老师在讲生词时,有的偶尔提供给学生,有的几乎没有提到。因此,认真自学的同学可能会一些,不认真的就没有多少。
为了了解越南学生掌握中国人名的情况,笔者已经对中文系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中的人名是上边所说的中国留学生名字和本校几个干部人名、中文系学生名字。调查的目的是找出学生们翻译人名过程中常出现的偏误及其偏误成因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调察结果如下:
百分之百学生知道姓名翻译可用汉越音、译义或译音。他们都意识到名字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但在翻译具体的几个名字时他们又犯了不少错误。有的不知道名字用字的汉越音,有的知道,但记得不太清楚。把越南人名翻译成汉语时不知用什么方法,哪个名字可以译音、哪个名字可以译义、哪个两种都行,学生们几乎不了解。这一问题我觉得还可以理解,因为老师没有指导他们怎么做,对这个问题他们可能没有认真思考,翻译时遇到困难是理所当然的。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看了一个中国人名他们辨别不出其人的性别。这原因在于:一是他们不全面、不彻底地了解这个字的意义,二是他们不了解中国人名男女起名用字的区别。可以说他们的偏误主要是缺少中国姓名有关的语音、语义的基本知识,其次是不懂方法。
二.越南学生姓名翻译的偏误及偏误分析
1.汉越音使用偏误
笔者已经发出92份问卷调查,问卷里面让学生翻译这么十个名字:
秩序
中文
对
错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
韦文凤
50
54.28%
42
45.65%
2
张家静
87
94.56%
5
5.43%
3
柯文雯
4
4.34%
88
95.65%
4
黄华录
79
85.86%
13
14.13%
5
韦锦海
75
81.52%
17
18.47%
6
韦现成
92
100%
0
0%
7
方延
62
67.39%
30
32.60%
8
张风耀
23
25%
59
64.13%
9
赵玉芬
45
48.91%
47
51.08%
10
韩晶
81
88.04%
11
11.95%
越南学生姓名翻译对错比例表
从上面的结果我们明显看出,学生翻译错的比例最大的是这几个名字:柯文雯(95.65%)、张风耀(64.13%)、赵玉芬(51.08%)。其中,“柯”、“雯”、“耀”、“芬”等字的汉越音学生几乎不知道。他们常把“柯”翻译成 Hµ 或 Kh¶ (因为知道有“何”(Hµ)姓、也有可能见得“可”(Kh¶)字旁而用错汉越音),很多同学常把“耀”翻译成 Huy (因为“辉”和“耀”看起来差不多,都有“火”字旁)。“芬”这个字常被译成 Ph©n ,PhÊn。其实它有Ph©n ,PhÇn两个汉越音,但当作名字就不该选Ph©n这个音,因为在越语中它是贬义词。至于翻译成PhÊn的,主要是他们从fen这个读音而猜出来的。另外“静”也有些同学采用它的 TÞnh 音,“锦”则被译成 Miªn(以为是棉花的“棉”) GÊm(它的意思), “延”被译成KiÕn, §×nh(可能以为是建筑的“建”或家庭的“庭”)。
从学生的错误我们不难猜出他们犯错误的原因。首先是他们的汉字知识掌握不好,“凤”看成“风”、“耀”看成“辉”。每个汉字的汉越音他们或不知道或记得不清楚。另外,他们还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以为字形相近的汉字,汉越音就相同。其实不然,有时候字形相同但汉越音也不同。第三是他们缺乏讲究名字的用字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入名的一般是褒义词、响亮的音。甚至一个汉字有两个汉越音时,你也要考虑该选哪个汉越音。如“凤”有Phîng, Phông两个汉越音,这两个都可入名。在越语中,两者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北部的常用音( Phîng )、一个是南部的常用音 (Phông ),读起来都是很好听的。但选Ph©n 为“芬”的汉越音来入名,真是不行。试想,一个叫Ph©n的名字,听起来多反感啊!另外名字叫Ph©n 的人很可能被大家看不起。连旧社会取不好的名字也没有到这一地步。至于“锦”翻译成GÊm,那就是分不清汉越音和意义了。汉越音和意义是两回事,有时候他们用同一个词,但大多是两个完全不同 的词语。
2.人名用字的偏误
2.1.从名字区分性别
上述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还让学生把中国人名翻译成越语之后要辨别性别。结果如下:
秩序
中文
对
错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
韦文凤
7
7.60%
85
92.39%
2
张家静
10
10.86%
82
89.13%
3
柯文雯
52
56.52%
40
43.47%
4
黄华录
39
42.39%
53
57.60%
5
韦锦海
28
30.43%
64
69.56%
6
韦现成
3
3.26%
89
96.73%
7
方延
44
47.82%
48
52.17%
8
张风耀
5
5.43%
87
94.56%
9
赵玉芬
91
98.91%
1
1.08%
10
韩晶
78
84.78%
14
15.21%
越南学生从名字辨别性别的对错比例表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辨别男女的根据是已翻译的姓名的读音。上述的姓名翻译以后,哪个名字读音像越南人的女名就是女名,读音像越南人的男名就是男名。他们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本来要根据名字的字义区分性别,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结果是大部分判错了性别。最明显的就是韦现成(96.73%)、张风耀 (94.56%)、韦文凤(92.39%)、张家静(89.13%)等名字。只有赵玉芬这个名字几乎不被判错(1.08%)。为什么他们判错得这么多呢?原因就不一样。比如说,“韦文凤”这个名字学生们都以为是男名,原因是:越南人名中,带有V¨n 的就是男名。V¨n是标明男性的一个符号(古人曰:男V¨n女 ThÞ,意思是男名中要有V¨n这个字,而女名中则要带 ThÞ) 。至于 Phîng在越南人名中男女都有,但在中国一般都以它入女名的(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已经把“凤”同等于“风” – 很明显的男名用字。类似这样,学生们都把“张家静”看作男名,而没有注意“静”这个字在中国人名中主要用于女名。就这个名字来说,我还听很多学生说 他们知道中国有个著名的演员名字叫“张家辉”,因此,“张家静”当然是男名了(两个兄弟嘛)。而对“张风耀”这个名字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名字虽然带有“风” - 男性十足的字,但后面的“耀”译成越语又是DiÖu – 一个女性十足的越南人名。加上“名字中第二个字才是主要的,第一个字是次要”的理论,他们就把 这个名字归为男性的。在问卷调查中有一个小题要学生判断名字的语音,意义还是字形最重要。结果是学生们都 说名字的意义最重要。可见,他们不太了解“耀”这个字的意义。
2.2.越译汉
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要把一些越南人名翻译成汉语。其中,有很多名字没有相对的汉越音。一般来说,他们或根据名字的意义,或采用跟其读音差不多的汉字。虽然调查的对象不多,但结果是五花八门的。学生所选的每个汉字都可以反映他们在翻译时的心理及语音知识。
对§inh Thu H¬ng, NguyÔn Hång Liªn, Bïi Thanh H¶o等有相对汉越音的名字,答案比较统一是丁秋香、阮红莲、裴青好。这些名字是翻译最简单的一组,只要知道汉越音,你就可以翻译得过来。但对NguyÔn ThÞ Th¬m, NguyÔn ThÞ M¬, Ng« ThÞ MËn, Ng« TiÕn V÷ng, Hoµng ThÞ Xinh,§Æng ViÕt Giái 等名字问题就不一样了。Th¬m 一般被翻译成 “香”,也有同学翻译成“草”。翻译成“草”的可能是认为花草类一般都香,就是说有意义的联想。我就觉得翻译成“香”更好,因为这样能明显地体现Th¬m的意义,而且音节上还可以承认的。 M¬ 翻译成“梅”、“梦”; Xinh 翻译成“生”、“美”“佳”、“形”。如果翻译成“生”,那就可能被人家误会为男名,没有越语所涵盖的“可爱”那个意思。“美”或“佳”意思相近,这两个字也常入名,但语音方面不太妥当。“形”这个字听起来好像跟Xinh差不多,但也有问题,中国人没有以“形”入名,而且如果能入名的话,它的意义、含义呢?若译音的话,为何不选“晶”或“星”?我们也可以参考 “Xinh- ga- po” – “新加坡”这一翻译法。就MËn 这个名字来说,我们应该翻译成“敏”,中国人女名中“敏”特别多,语音上也比较符合,而“梅”、”李”就不是最佳的方法。Giái 这个名字有的同学翻译成“好”,有的有翻译成“棒”,我个人的观点是应该翻译成“晓”或“好”。至于V÷ng这个名字,极少同学翻译成“稳”,剩下的几乎都不知道选哪个词。
调查结果让我明白了一个问题:翻译姓名时,越-汉翻译显得比汉-越翻译难得多。翻译成越语的十个中国人名中,学生们很少放空位,不翻译。而越汉翻译时,Xinh、V÷ng、 Giái 这几个名字的翻译比例很少,不到三分之一(还没有涉及到翻译对错的问题)。这也说明:翻译纯越音的那些名字是学生的主要困难。
第二张已经比较详细地阐述男女名之间用字的区别。因此NguyÔn Thu Hµ的Hµ(女名)和TrÇn ViÕt Hµ的Hµ(男名)应该是两个字。中国人名中,“霞”、“荷”是女名常用字,而男名则常用“何”或“河”。这些字都有Hµ的汉越音。其实,也不一定要用两个不同的字,因为两个国家的文化不同、观念不同。在越南,父母给孩子起个Hµ的名字,不管是男还是女,含义一般都是指河流的(两个哥妹的名字分别是S¬n和Hµ)。所以,以求同存异的精神来说,两性都能用“河”字。但如果男名的B×nh和女名的B×nh就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男的应该取“平”、女的就要用“萍”)。因为,中国人起名用字习惯用“萍”为女明、用“平”作男名。
3.自我介绍方法不当
调查问卷中最后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自我介绍。结果,学生们大多数都简单的用一句话来介绍,如:我叫阮氏明,我姓阮、叫阮秋香或我姓杜、名字叫红莲。可见,这种介绍跟一、二年级几乎没有区别。基础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只要求他们这样地自我介绍。但到高级阶段,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了,学生要有更具体、更 “中国”的介绍方法才对。
上边所说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们缺乏了实际经验,没有机会跟中国人接触,在学习过程中又没有注意这一问题。再说,老师们也很少提到这一问题。因此,学生自我介绍的不当是可以谅解的。只是以后我们多多少少也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三.教学建议
1.着重培养学生汉越音使用
从上面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的偏误是出于他们不太了解汉越音。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给学生传授有关汉越音的知识。
其实汉越音的作用不只是帮助翻译姓名。基础阶段,了解汉越音可以帮助你记单词,因为一个字的汉越音和它的普通话读音大多数发音相似。对很多词如:名(danh)、音(©m)、单(®¬n)、同(®ång),如果你忘了读音,看汉越音就可以想起来,或者从汉越音我们也可以推出词的意思。到三四年级的时候。汉越音帮助你学习、了解唐诗,还帮你积累成语。有了汉越音,你更容易地看出汉-越两种语言的异同,从此更准确地翻译。
据阮才谨的《汉越音的起源及其读音之形成》,汉越音被这样解释:“当还没有与汉语接触之前,越南没有可以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因此,当汉字进入了越南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越南正是使用的文字系统。当时的越南人已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读音来念那些汉字,后来慢慢变成现在的汉越音。因此,汉越音被解释为用来读汉字音的越南式”。问题在于是否每个字的汉越音我们都介绍给学生。笔者的观点不是这样。依我看,汉字的汉越音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汉字的汉越音可以是它的意义(如:翻译、介绍、作用、准确)。第二类:汉字的汉越音和它的意思有极近的关系(如:帮助、汉字)。第三类:汉字的汉越音和它的意思没有联系(如:你、它们、那样)。前两种我们应该介绍给学生,因为他们可以帮助学生造词、造句。而最后一类如果介绍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这些词,现代越语中几乎用不到,对学生来说正是像学另外一种外语一样。教了这一种学生就乱了,记不住,甚至会产生反作用。换一种说法,那些现代越语中使用频率高的汉越音就要介绍,而“听起来很陌生”的那种就不该介绍了。
2.适当介绍中国人名及其文化含义
人名从来不是突出的问题。大家好像忽略了它。但一旦提到它,问题就多了,而且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所以我觉得必要适当给学生介绍中国人名。
我们都认识到,人名教学只是汉语教学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说实话,他没有单独成课地传授给学生,而只能在一年级讲生词或讲课文时稍略地介绍。而且那时候,主要是教学生们怎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我叫阮春兰”或“我姓阮,名字叫春兰”。一年级时,一般老师把全班同学的名字翻译成汉语,学生就按照老师所翻译的那个名字来介绍,而不知为何有这个名字,为何是这个字而不是别的。再说,他们汉语水平有限,不能提出这些问题。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在于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人名,客观原因是时间不够,再说老师介绍太多学生也接受不了。因此,在基础阶段这样教学我就没意见了。但到高级阶段,当学生们词汇量多起来了,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了,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方法要跟基础阶段不同。比如我们常听中国人这样介绍:我叫赵春兰,春天的“春”、兰花的“兰”,为何我们不能这样介绍?上边说过,姓名不仅是一种特殊符号,他还蕴涵着社会文化、家族辈分和父母寄托的期望。听到一个人名,人们一般都会或多或少想象到其人的相貌、性格等。介绍自己的名字是给人家叫的,便于交际,但也可以给别人别的,而且这个信息很可能运载着你个人、家庭甚至社会的文化思想,给你带来交际的效果。作为一个汉语老师,我觉得在高级阶段,特别是中国概况课、文学课、翻译课要更多地讲授一些关于中国人名的知识。
那具体我们应该讲授什么?首先应该叫学生分别姓和名。中国的姓一般只有一个字,但也有两个字,如慕容、欧阳。如果不知道姓,也许会误解为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名字时,要给学生讲解每个名字的意义和它的文化含义,帮助他们更完善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在翻译的时候,学生也应该知道:哪个越南人名有相对的汉越音就可以直接翻译,如果是纯越词可以译义、但音节上要跟原名的读音差不多,不然就是译音。
3.规范人名翻译用字
我们越南国家的汉语教学事业正在发展并已取得了不少成就。各位老师和专家正在不停地钻研以便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为教书事业创造更方便的条件。
调查结果说明还存在一个问题:一大量越南人名翻译成中文还没有统一的翻译方法。对那些没有对应的汉越音的越南名字,都有几种翻译法、每个翻译法都有它的优点及缺点。那到底哪种翻译法最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答案。在编写论文过程中,提出所调查的几个越南人名时,我已经参考过中文系的几位有经验的老师,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同。因此,我急盼各位教授、各位老师结合起来编写一部叫做越-中人名词典。这本词典规范地介绍人名翻译法及其依据。除了一些人名常用字以外,对没有对应的汉越音的人名要统一用哪个字也需要详细介绍。有了这一本词典,我们的教学工作会方便得多,不同的翻译法会得到规范化。我们的教学事业会更统一,更完善。
小结
姓名不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没有它,我们所要介绍的中国语言文化的那幅画就缺了一点。越南学生学习中国人名时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名字翻译不过来,有的越南人名也不知该怎么翻译成汉语。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了解汉越音,也不了解人名用字。为了减少学生的困难,各位老师应该适度地给越南学生介绍汉越音、适度地介绍中国人名及其文化含义。如果能编写一部“越汉人名词典”就更好了。
结语
人皆有名。名字是属于自己,并且伴随一生的东西。名字是生命的超越肉体的延续。它看起来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形式,但是人们却在其上面给予了甚多的人生希望。
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研究过。但作为一个教汉语的外国人,我觉得应该着重于名字的语言文字方面,因此将姓名用字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已经做到下面这几点:
第一章,本文已经综述中国人研究姓名的情况,概说中国人的姓氏、字、号甚至小名、笔名、艺名、道名等各种名字。第一章还阐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又是形势和内容的制约关系。姓名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跟政治、宗法、伦理、习俗、文学等文化各领域有关,有抒情、言志等作用。而姓名一定要用汉字 – 富有文化的一种文字来记载,因此,姓名和汉字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一问题笔者已经在第一章阐述得很清楚。
第二章,本章已经阐述了中国人起名用字的语音、字形和字义等三个方面的特点,而主要着重于男女起名用字在意义上的区别和时代起名用字的变化。男人起名用字的特点主要是用阳刚之字,而女人起名时则常用表温柔的字眼。为了证明上述所阐述的理论,笔者已经对574个人名进行考察。结果虽不能揭示人名用字的时代特征,但大体上,语音、字形、字义都符合理论上的。笔者也阐述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详细介绍字辈谱在名字中的地位,阐明中国人通过起名用字的愿望以及托物言志的方法。
中国人起名用字方面其实还有其他很多特点,如地域特点但笔者觉得这些特点不太明显,因此只着重论述男女名用字之间差别和时代特点。我心中愿以后有机会将更深刻地研究这个问题。
第三章,本文已经分析自己所调查中文系三四年级学生了解中国人名情况的调查结果,从而了解学生在翻译姓名时的困难、偏误,找出原因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总之,本论文已经初步地探讨中国人起名用字,涉及到国内学者几乎还没关心的人名领域 – 中国人名的语言文字问题,提醒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着重培养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本论文已经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提醒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者完善自己的教学事业。笔者个人认为这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希望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汉语教学者提供值得参考的资料。
然而,由于时间短促、编写者才识有限,错误与疏漏、偏颇之处一定不少,尚请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和同行们予以指正与赐教。特表感谢!
参考资料
汉语
1.陈亚萍《姓名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2.陈灼主编《桥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邓智海《取名一点通》,中国档按出版社,2002年
4.关玺华《怎样给孩子起名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
5.韩鉴堂《中国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年
6.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年
7.慧缘 《取名与观相》,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巨天中《吉名如意》,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9.李捷主编《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李然《起个好名好运一生》,金城出版社,2004年
11.纳日碧力戈 《姓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琴秀才《从汉语词汇、文字中男女不平等的种种表现看中国文化》,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秋实《婴儿起名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
14.冉苒 《取名与心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7.王大良《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气象出版社,2001年
18.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19.王泉根《中国人名文化》,团结出版社,2000年
20.徐健顺、辛宪《中国姓名文化的奥妙》,中国书店,2002年
21.杨德凤《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语文研究》1999年第二期
23.张家林《起名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张述任《取名策划》,气象出版社,1999年
25.张书岩《姓名-汉字- 规范》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越语
1. NguyÔn Tµi CÈn (1999), Nguån gèc vµ c¸ch ®äc ©m H¸n ViÖt, NXB ®¹i häc Quèc gia.
2. Ph¹m Ngäc Hµm (2000),So s¸nh ®èi chiÕu tõ xng h« trong gia ®×nh cña tiÕng H¸n vµ tiÕng ViÖt, LuËn V¨n th¹c sÜ khoa häc ng÷ v¨n, §HQGHN.
3.NguyÔn V¨n Khang (1999),Ng«n ng÷ häc x· héi – Nh÷ng vÊn ®Ò c¬ b¶n, NXB khoa häc x· héi.
4.TrÞnh ThÞ Kim Ngäc,(1999), Ng«n ng÷ vµ v¨n ho¸, NXB Khoa häc x· héi.
5.CÇm Tó Tµi, (2001), HiÖn tîng ph©n biÖt giíi tÝnh trong tiÕng H¸n – DÊu Ên cña lÞch sö v¨n ho¸ Trung Quèc, §Ò tµi nghiªn cøu khoa häc cÊp trêng,§HNN - §HQGHN.
附录
1.考察名单
秩序
男名
秩序
女名
1
安雪霞
1
安宇
2
白丽
2
柏怀山
3
蔡丹
3
白立勋
4
曹燕妮
4
蔡小东
5
曹莉
5
曹秦
6
曹志秀
6
曹海波
7
曹欣
7
曹桥
8
陈秀芝
8
曹有刚
9
陈玉洁
9
陈鸿芯
10
陈宇
10
陈发春
11
陈雪蕊
11
陈光华
12
陈大秋
12
陈毅
13
陈雯东
13
陈建鹏
14
陈小丽
14
陈涛
15
陈慧
15
陈志宏
16
陈显庆
16
陈建国
17
陈晓
17
陈兴滨
18
陈静
18
陈建功
19
陈丽
19
陈文通
20
陈丽丽
20
陈小龙
21
陈静
21
陈国庆
22
陈兰
22
陈震寅
23
陈颖
23
常翔
24
陈斐
24
崔金柱
25
程雪娇
25
单小东
26
崔霞
26
代文海
27
代玉凯
27
代克坚
28
代多清
28
代国虎
29
党娜
29
代龚
30
党春梅
30
党继斌
31
邓熙
31
党炎孙
32
董晶
32
邓荣赶
33
丁季琳
33
董波
34
杜彪
34
丁茂
35
方娟娜
35
丁希伟
36
方雪莲
36
丁孝文
37
冯静
37
丁世昌
38
冯颖
38
丁晓锋
39
付梦艳
39
朵永刚
40
甘美瑕
40
方延
41
高琳娜
41
冯嘉雄
42
高颖
42
冯亮
43
顾琴
43
冯红伟
44
管玉凤
44
冯文超
45
郭姗姗
45
范海龙
46
郭丽萍
46
范晓军
47
龚海霞
47
范鹏
48
韩婷
48
付兴盛
49
韩晶
49
付澎
50
何冬梅
50
甘亚平
51
何晓菲
51
高国防
52
何自英
52
高海军
53
胡晶晶
53
高迎龙
54
黄艳
54
高鹏
55
黄琰
55
高亚飞
56
黄婷
56
高天虎
57
黄月
57
顾永新
58
黄丽芳
58
管宏伟
59
黄海莹
59
郭小宝
60
黄庆庆
60
郭达
61
黄春榕
61
何文
62
黄秋萍
62
何璋
63
黄明媚
63
何超
64
黄娜娜
64
何平
65
黄景瑶
65
何明
66
黄小丽
66
韩德昌
67
黄珊
67
胡鑫
68
黄钰颖
68
胡昌平
69
黄伟伟
69
黄余峰
70
黄帅菊
70
黄晋杰
71
黄丽妮
71
黄腾云
72
黄楚楚
72
黄壮广
73
黄晓珍
73
黄群富
74
佳佳
74
黄振华
75
江玉芳
75
黄勇
76
蒋丽兰
76
黄大周
77
蒋瑜
77
黄茂挺
78
蒋晶甜
78
黄广乾
79
柯文雯
79
黄恩华
80
兰媛
80
黄旭明
81
李丹凤
81
黄鸣鹤
82
李洁
82
黄荔生
83
李娟
83
黄华录
84
李玉夏
84
贾平凹
85
李娟
85
贾亮金
86
李晓婷
86
贾鑫
87
李娜
87
姜瑞
88
李玉梅
88
蒋荣
89
李海英
89
蒋进
90
李娟
90
蒋坤
91
李媛妹
91
蒋小泰
92
李雪
92
蒋玉龙
93
李倩倩
93
康新锋
94
李梦婷
94
康建
95
李晓莉
95
李直润
96
李红梅
96
李建鹏
97
李欢
97
李军
98
李桂静
98
李锦涛
99
李美娟
99
李科
100
李惠珍
100
李新民
101
李凤鸣
101
李杰
102
李琳
102
李小刚
103
李佳芳
103
李进鹏
104
李丽春
104
李强
105
李玉娟
105
李强
106
李晴
106
李玉良
107
黎少玲
107
李轶
108
梁昕
108
李貌
109
梁雯
109
李金锴
110
梁燕
110
李国康
111
梁斯妮
111
李中声
112
梁业敏
112
李胜会
113
梁英娜
113
李昌德
114
梁君玮
114
黎晓
115
梁晓红
115
梁增福
116
梁海婷
116
梁富宁
117
梁雪怡
117
两清桥
118
梁瑾
118
林涛
119
林威娜
119
刘明超
120
刘永虹
120
刘岳
121
刘小丽
121
刘明
122
刘燕
122
刘伟
123
刘美丽
123
刘东
124
刘婷婷
124
刘中山
125
刘俊丽
125
刘振国
126
陆莉媛
126
刘启亮
127
陆娜
127
刘怀旭
128
路莎莎
128
刘小东
129
连丽
129
刘小东
130
卢艳群
130
刘翔宵
131
罗兰
131
刘文广
132
罗寒
132
刘飞
133
罗永琳
133
柳曦
134
罗芳玲
134
陆军
135
罗萍
135
陆胜强
136
罗群
136
陆志
137
骆家艳
137
卢潇
138
廖庆环
138
罗明
139
马莹
139
雷军
140
马丽娅
140
马万宏
141
马晶晶
141
马昱
142
蒙锦凤
142
马金山
143
蒙云
143
马潇
144
蒙结
144
马可超
145
孟娟卷
145
马炜
146
农玲
146
苗天训
147
欧薇薇
147
苗小刚
148
盘娇雪
148
苗政民
149
彭谨
149
孟铁林
150
秦睿
150
牛瑞
151
钱霞
151
潘炳万
152
卿丽萍
152
潘小松
153
权余超
153
彭瑞高
154
石东梅
154
彭长城
155
石有秋
155
彭波
156
石春柳
156
屈鹏飞
157
师小娟
157
邵大伟
158
施效颦
158
沈荣伟
159
史丽
159
施锌
160
宋燕敏
160
石文云
161
苏河萍
161
石林
162
孙丽萱
162
石磊
163
任继婕
163
师波
164
覃美芳
164
宋正洁
165
覃慧明
165
宋维明
166
覃晓明
166
宋伏超
167
唐述尧
167
宋金鹏
168
唐珊珊
168
宿宁乐
169
田慧霞
169
苏波
170
田志甜
170
孙班军
171
万靓
171
任超凡
172
王东美
172
覃杰才
173
王瑜
173
覃蕴魁
174
王小云
174
唐葳杰
175
王润微
175
唐新锋
176
王洁
176
唐寅虎
177
王余风
177
陶正立
178
王薇娜
178
天潇瑜
179
王金兰
179
田焘
180
王钰
180
田扬
181
王红
181
田鹏
182
王玉娇
182
田伟
183
王玲
183
田全
184
王小丽
184
田龙耀
185
王海金
185
万建国
186
王嘉祥
186
王晓珲
187
王淑慧
187
王立飞
188
王红君
188
王景博
189
王晶晶
189
王建明
190
王春艳
190
王利
191
王小丽
191
王生
192
王娟
192
王鹏
193
王小晶
193
王建国
194
王丹
194
王鹏
195
王蕾
195
王振国
196
韦现成
196
王建伟
197
韦月莺
197
王冠群
198
韦思涵
198
王红杰
199
韦荟菊
199
王文君
200
韦彩娟
200
王超
201
文佳
201
王嘉
202
吴雪萍
202
王震远
203
吴静
203
王震
204
伍玫
204
王秀丰
205
翁亚莉
205
王金亮
206
谢小红
206
王建伟
207
谢淑玲
207
王佛元
208
许莉
208
王涛
209
许文谚
209
王刚
210
徐静儿
210
王瑜
211
徐婷婷
211
王文才
212
徐欢
212
王建瑞
213
徐彩虹
213
王俊生
214
禤静思
214
王宗仁
215
杨菲
215
王林
216
杨君兰
216
尉鹿鸣
217
杨红英
217
韦健
218
杨彩霞
218
韦春辉
219
扬其翠
219
韦裔志
220
杨晓艳
220
韦锦海
221
杨丽
221
巫乾
222
姚立新
222
吴睿超
223
尹全芳
223
吴拓
224
袁婷
224
吴岳
225
曾美宁
225
吴杰
226
翟媛媛
226
吴广
227
张曼雨
227
吴雪禄
228
张妍
228
五天成
229
张红枚
229
翁幼胜
230
张颖
230
肖复兴
231
张丽娟
231
谢向东
232
张灵芝
232
谢千山
233
张丽梅
233
熊伟
234
张晓丽
234
许光建
235
张莉
235
许伟华
236
张红英
236
许志国
237
张曼姣
237
许宁
238
张静怡
238
徐知免
239
张艳
239
徐毅文
240
张家静
240
徐鹏
241
张静娴
241
杨彪
242
张丽霞
242
杨文康
243
张亚妮
243
杨博
244
张会玲
244
扬洋
245
张嫣娟
245
杨志鸿
246
张妍君
246
杨生鼎
247
张兰兰
247
杨伟
248
张娟
248
杨超
249
张菊娟
249
杨小龙
250
张静
250
杨伟龙
251
张会霞
251
姚学煜
252
张文娟
252
姚精政
253
张婕
253
姚岗
254
张炫
254
岳亚楠
255
赵华兰
255
张风耀
256
赵坤滢
256
张波
257
赵雪蕾
257
张爱梅
258
赵玉芬
258
张诚
259
赵翠玲
259
张忠
260
赵玉雷
260
张好阳
261
赵春明
261
张小磊
262
钟薇
262
张磊
263
朱琳
263
张立蜂
264
张涛
265
张学强
266
张自亮
267
张海龙
268
张高
269
张多满
270
张平
271
张海龙
272
张积涛
273
张玉宝
274
张克磊
275
张彬
276
张小平
277
张小虎
278
张扬
279
张立主
280
张建涛
281
张晓攀
282
张元哲
283
张天福
284
张雪松
285
张小东
286
张文磊
287
张亮
288
张静超
289
张蕊
290
张灯
291
张大为
292
张笑阳
293
庄明来
294
赵亮涛
295
赵虎
296
赵东
297
赵立华
298
赵佳锌
299
赵鹏
300
赵伟中
301
赵建星
302
赵亮
303
赵永俊
304
钟胜宇
305
朱自涛
306
朱泽林
307
朱龙昌
308
朱万涛
309
朱贤
310
朱俊杰
311
朱长超
2. 越南学生了解中国人名情况的调查问卷
请乐意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下列名字翻译成越南语并辨别性别:
秩序
中文
越文
男
女
1
韦文凤
2
张家静
3
柯文雯
4
黄华录
5
韦锦海
6
韦现成
7
方延
8
张风耀
9
赵玉芬
10
韩晶
2. 把下列名字翻译成汉语
秩序
越文
中文
1
NguyÔn ThÞ Th¬m
2
NguyÔn ThÞ M¬
3
Hoµng ThÞ Xinh
4
§Æng ViÕt Giái
5
§inh Thu H¬ng
6
Ng« TiÕn V÷ng
7
Bïi Thanh H¶o
8
Ng« ThÞ MËn
9
NguyÔn Hång Liªn
10
NguyÔn Thu Hµ
11
TrÇn ViÕt Hµ
3.翻译人名的时候常根据什么:
A.根据汉越音
B.根据意义
C. A,B
4.对你来说,名字的哪一方面最重要:
A.名字的语音
B.名字的意义
C.名字的字形
5.有哪些越南人名你觉得很难翻译成汉语:
………………………………………………………………………………………………
………………………………………………………………………………………………
………………………………………………………………………………………………
6.你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
………………………………………………………………………………………………
………………………………………………………………………………………………………………………………………………………………………………………………
目录
绪 论 1
第 一 章 中 国 人 姓 名 概 述 3
一、中 国 人 姓 名 概 述 3
1.姓 3
2.名 5
3.字 6
4.号 7
5.其它(小名、笔名、艺名) 8
二、姓名、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 9
1.语言与文化 9
2.姓名与文化 11
3.姓名与汉字 12
三、有 关 中 国 姓 名 的 研 究 12
小结 16
第二章 中国人起名用字及其文化含义 17
一、中国人起名用字 17
1.人名的语音 17
2.人名的字形 19
3.人名的字义 23
3.1.男名女名之间的差异 24
3.1.1.男人起名用字 24
3.1.1.1.多用光宗耀祖之字 24
3.1.1.2.多用英武博大之字 25
3.1.1.3.多用阳刚之字 25
3.1.1.4.多用表示吉祥、福禄和预兆事业发达之字 26
3.1.2.女人起名用字 26
3.1.2.1.多用女性字 26
3.1.2.2.多用花鸟字 27
3.1.2.3.多用闺物字 27
3.1.2.4多用珍宝字 27
3.1.2.5多用彩艳字 27
3.1.2.6.多用柔景字 28
3.1.2.7.多用柔情字 28
3.1.2.8.多用女德字 28
3.1.3.两性通用字及其内涵 28
3.1.4.女姓名的男性化和男性名的女性化 30
3.1.4.1.女子用男名 30
3.1.4.2.男子用女名 30
3.2.不同时代的人名特点 31
3.2.1.形式上的特点 31
3.2.2.内容的特点 32
二、中国人起名用字的考察结果分析 34
三.中国人名的文化含义 38
1.中国人名辈分排行 38
1.1.名字与字辈谱 38
1.2.名字与排行 40
2.名字与出生时间 42
3. 名字与期望 43
3.1.父母期望孩子做为有道德的人 43
3.2.期望孩子学识渊博、多艺多才 44
3.3.期望孩子身体健康、姿容俊美 44
3.4.期望孩子生活富足、事业有成 44
3.5.期望孩子生活富足、平平安安 45
3.6.期望孩子自立自强、功成名就 45
4.名字与托物言志 45
4.1.以花卉托物言志 46
4.2.以木托物言志 46
4.3.以动物托物言志 47
4.4.以其他物质来托物言志 47
小结 48
第三章 研究结果在对越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49
一.越南学生了解中国人名的情况 49
二.越南学生姓名翻译的偏误及偏误分析 50
1.汉越音使用偏误 50
2.人名用字的偏误 52
2.1.从名字区分性别 52
2.2.越译汉 53
3.自我介绍方法不当 54
三.教学建议 55
1.着重培养学生汉越音使用 55
2.适当介绍中国人名及其文化含义 56
3.规范人名翻译用字 57
小结 58
结语 59
参考资料 61
附录 63
Các file đính kèm theo tài liệu này:
- lv cuoi cung.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