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ề tài Phân tích ngữ pháp, ngữ nghĩa cấu trúc “ v/a+ qilai/ xialai/ xiaq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ận dụng trong giảng dạy tiếng hán cho người Việt Nam)

目录 页 前言 1 第一章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的基础理论 3 1.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的有关理论问题 3 1.1.趋向补语界定与分类 3 1.2.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 5 1.3.包含趋向补语的句子结构 5 2.“下来”“下去”研究综述 5 3. “起来”研究综述 7 4. 动趋式与宾语的位置 9 5. 动趋式的偏误分析 9 小结 10 第二章 现代汉语“V/A+起来 /下来 /下去”结构的语法、语义分析 11 第一节 “V+复趋”语法、语义分析 11 1.不带宾语的“V+复趋”的结构及其语义特点 11 1.1.不带宾语的“V+复趋”结构类型 11 1.1.1. 基本式 11 1.1.2.变体式 11 1.2.不带宾语的“V+复趋”结构特点 12 1.3.“V+复趋”语义分析 14 1.3.1.“V+复趋”的趋向意义 14 1.3.2.“V+复趋”的结果意义 18 1.3.3.“V+复趋”的状态意义 23 1.4. “V起来”、“V下来”、“V下去”之语义区别 25 2.带宾语的“V+复趋”的结构及其选择机制 30 2.1. 带宾语的“V+复趋”的结构类型 30 2.2. “V+复趋”与宾语共现时的语序选择机制 31 2.2.1. 后宾式 31 2.2.2. “把”字式 33 2.2.3. 中宾式 35 2.2.4. 前宾式 37 第二节 “A+复趋”语法、语义分析 39 1.“A+复趋”的结构及其语义特点 39 1.1.“A+复趋”的结构特点 39 1.2.“A+复趋”中A的语义特点 41 1.3.“A+复趋”中复趋的语义特点 43 1.3.1.趋向词的指向作用 43 1.3.2. 趋向词的语义特点 47 2. “A+复趋”结构的语义特点 51 2.1. “A+复趋”的动态意义 52 2.1.1. “A起来” 53 2.1.2.“A下来” 54 2.1.3. “A下去” 57 2.2.复趋与A的组合 59 2.2.1. “起来”与A的组合倾向 59 2.2.2. “下来”的组合限制 59 2.2.3.“下去” 与 A的组合限制 60 2.3. “A起来”、“A下去”和“A下来”用频差异 60 小结 62 第三章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63 1. 偏误类型 63 1.1. 从形式上划分,有以下偏误类型 64 1.1.1. 误代其他趋向补语 64 1.1.2. “V+复趋”与宾语 错序 65 1.1.3. 漏用 66 1.1.4. 误加 66 1.1.5. 回避使用复合趋向补语 67 1.2. 从复合趋向补语的义项来看 67 2. 偏误原因分析 69 2.1. 语际迁移 69 2.2. 语内迁移 74 2.3. 认知偏误 76 2.4. 教材编排和教学不当引起偏误。 79 2.5. 学习者之学习策略的干扰 79 3. 对复合趋向补语教学的建议 80 小结 83 结语 84 汉语参考文献 86 附录 88

doc98 trang | Chia sẻ: maiphuongtl | Lượt xem: 3549 | Lượt tải: 1download
Bạn đang xem trước 20 trang tài liệu Đề tài Phân tích ngữ pháp, ngữ nghĩa cấu trúc “ v/a+ qilai/ xialai/ xiaq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ận dụng trong giảng dạy tiếng hán cho người Việt Nam), để xem tài liệu hoàn chỉnh bạn click vào nút DOWNLOAD ở trên
语时,只能选择中宾式 在这一点上,众位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像吕叔湘(1980)提出“动趋式动词后面的名词代表处所,它只是一个位置,在趋1之后,趋2之前”。范继淹(1963)也曾经论述过“处所宾语不能在复合趋向动词后”;朱德熙(1982)也谈到“宾语是一般宾语还是处所宾语,一般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处所宾语只能插在复合趋向补语中间。” 我们的考察结果也是与这个结论一致的。 经过考察所搜集的语料,我们发现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不能出现于这种情况,因为它不能带处所宾语。“起来”表示人或物离开起点。能够出现于这种情况的“下来”、“下去”表示的是趋向意义。处所宾语可以表示动作的起点,也可以表示动作的终点,我们称之为双指趋向补语。 (37)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鲁迅《朝花夕拾》) (38)一天,他和情妇上饭馆,忽然注意女人的口红老是拌着饭和菜同吃下肚去,所以一顿饭吃完,嘴唇也褪了颜色,非重涂不可。 (钱钟书《灵感》) (39)他忍住了气,可是脸上阴沉的要落下水来。 (老舍《四世同堂》) (40)……而后慢慢的走下台来。 (老舍《四世同堂》) (41)脸上很白,而嘴边上挂着点微笑,他走下车来,进了北京大学――他看得非常的清楚,那是“北大”。 (老舍《四世同堂》) (42)没有东西可吃,而只能咽一口共和面的时候,她就拿水或者汤把它冲下肚里去。 (老舍《四世同堂》) (43)说完,她抬起头来,深深的看了东洋妇人一眼;一扭头,她跳下楼去。 (老舍《浴奴》) “跳下汽车去”、“跳下楼去”、“走下车来”的处所宾语“车、楼”是位移的起点。“落下水来”、“冲下肚里去”的处所宾语“水、肚里”是位移的终点。宾语表示的是人或物随动作从高处到低处或表示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的终点或起点。 在这种结构出现的动词主要是表示躯体自身运动的不及物动词,如“走、落、跑等”;另一部分是可以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作动词“搬、送”等动词。 处所宾语的中宾式中的动词由表示躯体自身运动的不及物动词和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作动词充当,宾语表示的是在趋向补语制约下位移的起点、终点。趋向补语的前项主要与处所发生关系,表示位移主体离开或达到处所宾语所代表的处所;后项“来/去”主要是与说话者(或叙述对象)发生关系,表示动作主体相对于说话者(或叙述对象)移动的方向。例如,在“她跳下楼去”中,“下”和“楼”结合较为紧密,表示跳离了楼,而“去”表示的是相对于说话者(或叙述对象)来说,动作主体“她”是“远离”而不是“趋近”。 正是由于语义上的这种关系,趋1便要求处所宾语紧随其后,因此只能采用中宾式。 b.当宾语由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如:脸、身、头、腰)充当时,多用中宾式。 (44)方玄绰低下头来了,觉得这也无怪其然的,况且自己和金永生本来很疏远。 (鲁迅《端午节》) (45)轻轻拥抱达玉琴,而后决然放下手来,昂首往外走。(老舍《西望长安》) (46)他只感到无限的爱,他忍不住俯下头去吻那张美丽的小脸,口里喃喃地说了几句含糊的话。 (巴金《家》) (47)他抄着手挺起胸膛来。 (巴金《家》) (48)少数的人开始拍掌。接着大家都拍起掌来。 (巴金《家》) 动词和趋向补语的特点: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起来”都可以用于此式,表示的意义绝大多数是趋向意义。动词都是表示躯体或物体自身运动的动词(如:转、扭、背、埋、垂、凑、偏、探、、弯、低、放、蹲、等),绝大多数可以和宾语直接搭配,构成动宾结构的词。 c. 确指的受事宾语和非确指的受事宾语都可以出现在此式中。 确指和非确指的受事宾语都可以用于中宾式,趋向补语可以表示趋向意义也可以表示状态意义(跟其他复合趋向补语不同,当趋向补语表示状态意义时,只有‘起来、下来、下去’中间可以插入宾语,)。例如: (49)老太婆发起脾气来,连老头子也怕她, (巴金《家》) (50)觉慧便背转身在书桌上顺便拿起一本书来翻阅。 (巴金《家》) (51)觉新抱起海臣来,爱怜地看了几眼,又在海臣的脸颊上吻了几下,然后把海臣放下去,交给瑞珏。 (巴金《家》) (52)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巴金《家》) (53)他几乎不敢去摸自己,心中空空的,头上流下大汗珠来。(巴金《家》) (54)她虽然长得美,打扮得漂亮,可是他不知为何一看见她便想起虎妞来 (老舍《骆驼祥子》) (55)老头子一辈子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老年反倒怕起自己的女儿来。 (老舍《骆驼祥子》) 2.2.4. 前宾式 在四种格式里,前宾式的使用频率最小,在大量书面语语料里,我们只找出几例: (56)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鲁迅《孔乙己》) (57)咱们以后恭维人起来,得小心旁边没有其他的人。 (钱钟书《围城》) (58)王松山见我怔愣住了,赶紧扶他起来。 《北大语料库》 因为所搜集的自然语料并不多,所以这里我们不多谈这种结构使用的制约条件。 总的来说,关于复合动趋式中宾语的位置可以做如下归纳: 1、宾语的位置选择受到宾语自身性质的制约。 a.当宾语为处所名词以及相当于处所功能的名词性成分(如名词+方位词)时,位置比较固定,只能用中宾式。宾语表示位移的处所的不同,与之共现的趋向补语也不同。 b.“复合动趋式+宾语”的位置还和宾语的确指与否有关。 当宾语为表示受事的非确指成分时,宾语位置较为自由,可以用在前宾式、中宾式和后宾式三式。但其中的前宾式较为少见。 当宾语为表示受事的确指成分时,可以用在中宾式和“把”字式,一般不能用在后宾式。当确指的受事宾语与当事宾语共现时,要用“把”字式。 当宾语是表示施事的非确指成分时,可以多用在后宾式。 当宾语是表示施事的确指成分时,四种格式都不成立,这个确指的施事只能放在句首作主语。 c. “复合动趋式+宾语”的位置还和宾语自身的复杂性(音节多少)有关。 当宾语为复杂的确指宾语时,倾向于使用“把”字式。 当宾语为复杂的非确指宾语时,倾向于使用后宾式。 2、宾语的位置还和复合趋向补语本身的意义有关。 当复合趋向补语表示状态意义时,宾语倾向于用中宾式,此时的趋向补语只能有“起来、下来、下去”。在把字式中也偶有用例,但是此时强调的是对确指宾语的一种处置。 当复合趋向补语表示趋向意义时,因宾语性质的不同有不同的位置选择。 3、宾语位置的选择与动趋式中的动词有关。 表示趋向意义的趋向补语,出现在及物动词后,可以用于把字式,出现在不及物动词后,不可以用于“把”字式。 动词为及物动词时,“复合动趋式+宾语”才可能有四种位置选择。 4、宾语位置的选择与句子的语用有关。 当宾语表示的信息为新信息时,倾向于使用后宾式。 当强调对确指宾语的处置义时要用“把”字式。 5、宾语位置的选择还和动趋式的状语有关。 当“动趋式+宾语”中的“动趋式”前面的状语为“全、都”等表示总括性的范围副词时,多用“把”字式。 当“动趋式+宾语”中的“动趋式”前面有地点状语(以“从”引出的表示动作开始的起点或以“向”引出的表示动作的终点)时,倾向于使用“把”字式。 第二节 “A+复趋”语法、语义分析 1.“A+复趋”的结构及其语义特点 1.1.“A+复趋”的结构特点 从内部结构来看,“ A+复趋”主要有四种结构类型: 1.1 .1. 基本式:A+复趋 即一个性质形容词和一个复合趋向词直接组合。据《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A+复趋”有“A下来”、“A起来”、“A下去”三种结构形式,它们表示事物某种性状的程度(量)的增减和表示性状变化的延续。如: (1)觉慧想到这里更加烦躁起来。(巴金《家》) (2) 灯光又渐渐地黯淡下去。(巴金《家》) (3)光顺着受光面的弧度,均匀地稀薄下来。(王安忆《冬天的聚会》) 例句分别指明“觉慧”的“烦躁”过程在延续,程度(量)在不断上升增加;“光”的“稀薄”过程在延续,程度(量)在不断降低减少;“灯光”的“黯淡”过程在延续,程度在不断加深。 基本式中的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据我们对所搜集的语料的考察结果,能够进入“A+复趋”的主要是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般不能跟复趋组合,因为这些词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加“很”表示程度,它本身就有表示程度的意义,不过这种程度不具有可变的语义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形容词以性质形容词为主,并将其界定为“既可作定语,又可作谓语,并且可以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贺阳:《性质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统计分析》(《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1996) ,为行文方便简记为“A”。 我们对《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1066个形容词进行检索,归纳出A与“起来”、“下来”、“下去”的组合情况。检索发现,有的A具有“A起来”、“A下来”、“A下去”三种形式,有的只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可见A内部与复趋组合能力并不完全一样。本文将在后面就此进行详细地分析。 “A+复趋”的语法功能 从搭配成分来看,“A+复趋”是一个谓词性结构,在句子中可以单独作谓语,也可以和其他谓词性词语一起构成谓语,第二种句子实际上就是连动句。但它作谓语时,前后往往还带有附加的修饰性成分。 (4)夏亦秋的心一下子温暖起来(苏叔阳小说) (5) 他的脸,一天比一天红润起来,眼里的光芒又渐渐活泼了(苏叔阳小说) (6) 在一阵热闹之后,让人冷静下来想一想。《人民日报》 “A+复趋”还可以充当“得”字短语的状态补语;或者,在“的”字结构充当定语,修饰后项的名词中心语。 (7) 天变得闷热起来。《读者》 (8) 瘦下去的人又胖了起来。 1 .1 .2. 变体式 ·可能式:A + 得/不 + 复趋 A和复趋具有述补关系,它们之间可以插入表示“能够/不能够”的“得/不”,表示A的主语是否能具有“A起来”、"A下来”或者“A下去”的变化趋向。如: (9a) 你这样的态度,病怎么好得起来? (9b) 你这样的态度,病好不起来。 (10a) 吃这么多,当然瘦不下去! (10b) 少吃点,自然瘦得下去。 (11a) 学习的时候,他总是静不下来。 (11b) 一到学习的时候,他就静得下来。 以上例句中,“病好得/不起来”意思是“病能/不能逐渐好”,“瘦得/不下去”表示“身材能/不能变瘦”,“静得/不下来”指“他的情绪能/不能平静”。 ·完成式:A + 了 + 复趋 A和复趋之间还可以插入表示“变化己经实现”的“了”,说明A的主体己经实现了A的性状变化,并且具有“A起来”、“A下来”或者“A下去”的变化趋向。如: (12a) 我的脸红了起来。 (13) 气球瘪了下去。 (14) 教室里静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完成式“A + 了 + 复趋”与“A + 复趋 + 了”之间存在着细微的语义差异:前一个“了”在结构上后附于A,是“完成”标记,表示A性状变化的实现,复趋补充说明变化的趋向;而后一个“了”表示“A + 复趋”整个动态变化的出现,说明事物“出现了变化的新情况、新阶段”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在句法上只能位于全句的末尾。如: (12a) 我的脸红了起来。 (12 b) 我的脸红起来了。 (12a) 表示“脸变红”的己经实现,(12b)表示“脸”己经开始出现“红起来”的新性状变化。又如: (15) 他高高地举起一只手,山谷里便顿时又静了下来。(杜若《天舞》) (16)虽然外面的拆迁声还很大,但我还是静下来了。 (15)“静了下来”说明在他举手后,“山谷”就实现了“安静”的状态,是“高→低”、“动→静”的变化;(16)“静下来了”表示“我这里”和“外面”不同,“我”已经进入“静下来”的新状态。 从时间上看,“A+了+复趋”强调“A复趋”的整个过程,不强调跟现在时间的联系;“A+复趋+了”表示的动态强调跟现在的联系,所以前者可与“曾经”共现,而后者不能,如: (17a) 汽车的速度曾经一度慢了下来。 (17b) * 汽车的速度曾经一度慢下来了。 由于两个“了”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二者可以共现,如(12a), (12b)的“了”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 (12 a) 我的脸红了起来。 (12b) 我的脸红起来了。 (12c) 我的脸不由得红了起来了。 ·带有宾语的格式:A+趋1+O+趋2 趋1, 趋2之间可以出现名词性成分,如: (18) 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巴金《一个车夫》) (19) 花木兰竟然红起脸来。 (七叶旋《否道》) (20) 这个,教他壮起点胆子来。 (巴金《骆驼祥子》) 我们认为,这类句子可以看作“主+形+宾”结构的“形宾谓语句”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 ,划线词是带宾语的形容词。其中“静下心来”、“红起脸来”带有固定短语和类固定短语的性质,能出现在“静”、“红”后面的名词非常有限。这类句子里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领有或依存”关系,如(18)“心”属于“我”,(19)“脸”属于“花木兰”。 1.2.“A+复趋”中A的语义特点 虽然“A+复趋”的语义不是两个结构项的简单加合,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们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探讨整个格式,不可避免地要分析结构项的语义特点。我们首先对A的语义特点进行考察。 1.2.1. A表示静态义 一种事物总是靠自身固有的性状而区别于其他事物,性质形容词表示的实际上是事物某一方面的性状。以A的光杆形式观之,居于定语位置时限定、修饰名词中心语,如:“红头发、敏感的话题、准确的数据” 性质形容词本质上表示事物的静态属性,性状程度的可见度较高,与空间性有关。沈家煊(1999)将书面语和口语分开统计,发现性质形容词更倾向于做定语而不是做谓语,他说“当性质形容词描写一种恒久的性质以充当定语为常,因为定语的典型语义特征是固定性和静止性(不变性)。” 无论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充当定语都是性质形容词典型的句法功能,用频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相对稳定的一种性状。 光杆A在谓语位置上也常常描写、说明、判断事物的性状,如:“数据准确、预报准时、基本功扎实”,回答“事物如何”的问题,不具有表示动态义的特征。 总之,光杆A不论在定语还是在谓语位置上,都倾向于表事物静态方面的性状。 1.2.2. A表示动态义 客观事物处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之中,性质也可以有动态变化,性状的程度可以增减,这又与时间性有关了。光杆A主要表示静态的性状,要表示动态变化时,就需要借助标记词凸显其动态性的一面,如: 一组 二组 花红柳绿 花红了 脸红 脸一直红着 弟弟好瘦 弟弟瘦下去了 哥哥很胖 哥哥胖起来了 同样做谓语,一组的句子表示对性状的判断,而二组的句子表示的是对性状变化的描写。不加“了、起来”这样的成分,“红、瘦”本身是不含动态变化的意思的。 性质形容词表示动态变化时,由于其光杆形式不能体现时间性,需要加上标记词激活时体意义。“A + 标记词”可分为: A.典型的时体结构:A+时体助词 (着/了/过) B.非典型的时体结构:A + 准时体助词(复趋:起来/下来/下去) 动作的变化直观地体现为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性状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量的增减。性状的变化过程是一个渐变过程:从“-A”开始,A的比例不断增长,当A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成为事物显而易见的性状特征。而A消失过程可以看作“-A”的比例增长的过程。因而,事物某一性状的变化就是在“A”与“-A”之间展开的。 性状的变化除了表现在量的改变上,也体现在时间的流动上。因此,对动态变化的认知实际是从程度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展开的。 1.3.“A+复趋”中复趋的语义特点 如果说A的量性特征为表示动态义提供了可能,那么复趋就是实现这一可能的具体手段。它充当形容词的补语,已部分具有“体标记”的功能。 另外,A借助“A+复趋”格式才得以实现动态义的表达。通过隐喻,空间概念引申到本身并没有三维特征的性状领域之后,性状程度的高低变化有了方向性,指示变化方向的作用是靠复趋来完成的。因此,将复趋及其内部成员的指向作用搞清楚,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1.3.1.趋向词的指向作用 A. 从空间指向到非空间指向 复趋所表示的状态义是具有动态性的状态变化义。复趋表示状态变化义与表示动作行为的空间趋向义的语义指向不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空间趋向时复趋语义指向施事或受事。如: (21)他听了马上站起来。 (22)妹妹从楼上飞奔下来。 (23)船一靠岸,乘客纷纷跳了下去。 (24)弟弟把桌子抬起来。 (25)小张放下书来,抬头望着她。 (26)张某某被凶手从十五楼推了下去。 (21)至(23)中复趋分别指向施事“他”、“妹妹”、“乘客”,在(24)至(26)中指向受事“桌子”、“书”、“张某某”,表示施事或受事发生了空间位移。 表示状态变化义时,复趋语义指向谓词结构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的过程或结果状态。如: (27)两人的关系渐渐亲密起来。 (28)匆忙的脚步终于停下来。 (29)再难听咱们也得听下去。 复趋“起来”、“下来”、“下去”分别指向形容词“亲密”(性质状态)、动词“停”(行为动作的过程)、“听”(行为动作的结果状态),是对谓词表示的性状、动作过程或结果的说明。 趋向补语具有很多复杂的语法意义,刘月华(1998)将趋向补语的语义分为“趋向、结果、状态”三大类。趋向义指明物体在物理空间的位移方向,后二者是其引申用法,其中状态义比结果义更虚。当趋向词后附于形容词时,表示的是状态义。刘进一步指出,状态义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与空间无关。” 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 我们认为,“每一个趋向短语中的结果功能、状态功能与趋向功能有内在的联系” 齐泸扬《现代汉语短语》 ,状态义归根到底是趋向义的引申用法,不是与空间毫无关系,只是没有直接的明显的关系而已。 趋向概念与方位处所概念不同,前者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点上的空间关系,后者表示不同事物在同一时点上的空间关系。动作的“运动”一般是物体在一定时段内的空间位移情况,有位移就有趋向,有趋向也就有位移,用趋向词表示趋向就说明运动的存在。性状的“变化”没有“运动”的特征,没有空间位移,只是一种“量性特征”的变化。人们对性状的感知可以通过其量性特征来把握的。人类完全有能力认知并用语言描述量性特征的变化过程。 本文曾指出,对性状程度的认知在隐喻作用下,可以与空间概念结合起来。性状的增减因为量性特征上的相似,可以隐喻为与空间位置高低变化相类似的情况。其表现之一就是指示方向的趋向词能作为补语成分后附于形容词,指明性状程度在某一时段前后的变化趋势。有性状的变化就有量的变化趋势,有量的变化趋势也就说明有性状的变化。当趋向词和性质形容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说明性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既然源于空间概念,便不能说“毫无关系”。例如用“起来”表示“量的增加”,而用 “下来”表示“量的减少”: (30)停止锻炼后,他又胖起来了。 (31)吃了减肥药后,他瘦下来了。 另外,空间位移是一种运动形式,性状变化是一种广义的运动形式,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空间的静止状态和性状的持续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广义“运动”形式。运动是一定时间内的运动,时间是由运动来显示的时间。谈到“运动”,必然要与“时间”概念发生联系。时间体现在运动中,它“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时空客体” 霍金《时间简史》 ,也就是说,时间通过事物的运动而被感知、被把握。 状态的变化、持续虽然没有明显的空间位移,但本质上也是一种运动,同样有时间性。性状在变化,时间也在流动。这样,趋向词对性状变化趋势的说明,也就带有时间方面的信息。 趋向词表示状态变化义时,主要指向物体的性状在某一时段内的运动变化趋向。就这一引申用法而言,其中必然附载了性状和时体方面的双重信息。 B.与趋向相关的几个因素 说到“运动的趋向”,往往要考虑起点、终点、参考点等因素。讨论与性状变化相关的问题时,同样牵涉到起点、终点和参考点,以及趋向问题。有了这些因素,性状的动态变化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描述。 起点、终点 广义的性状变化包括“变化”和“持续”,总是反映一定时段内的性状情况,时段的起点、终点分别对应于观察视点的开始和结束。如果所描述的性状变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起点、终点也就是变化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由于时间的一维性,所以总是起点的性状出现在前,终点的性状出现在后,性状的变化趋向必然是从起点指向终点。 所谓的“趋向”实际上是“起点”性状到“终点”性状的量性变化轨迹。 性状沿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终点、起点在量性特征上主要有三种关系:相同、增加、减少。如下图所示: 图2.1: 终点、起点的性状关系(转引自段沫25页) 当起点、终点的性状程度相同时,性状呈“持续”趋势;当终点的程度高于起点时,性状呈“增量”趋势;当终点的程度低于起点时,性状呈“减量”趋势。性状变化的这些趋势主要依靠形容词后的趋向补语说明,趋向词在其中就起到指向作用。 由“A+标记词”构成的形容词谓语句,表示性状的变化,其中A或表示变化的起点状态,或表示变化的终点状态,或表示变化的延续状态,或表示变化结果的延续状态。比如: (32a) 花红了。(红:变化的终点) ( 32b) 花红过。(红:变化的终点,变化消失后状态的延续) ( 32c) 花红起来了。(红:变化的起点,变化过程的持续) ( 33a) 天黑了。(黑:变化的终点) ( 33b) 天黑下来了。(黑:变化的终点,变化结果状态正在延续) ( 33c) 天再黑下去就要开灯了。(黑:从不黑到黑的变化的终点,从黑 到更黑的变化的起点) 。 “A+标记词”一般不同时强调变化的起点和终点。A在格式中表示起点或终点的情况时,另一方的情况作为一种预设的信息被置于后景(background)之中,并可以被推理出来。如上面例句中可以分别推知:“红了”和“红过”的起点情况是“不红”,“黑了”、“黑下来”的起点情况是“不黑”,而“黑下去”终点情况是“更黑”。从趋向词表示的量性特征的变化指向来说,(32c)“起来”指向为花的颜色的增量趋向,(33b)“下来”和(33c)“下去”指示的是亮度的减量趋向。 表示性状持续的形容词谓语句同样具有动态义,也有起点和终点。与表示变化义的句子所不同的是,两个点上的性状在量性特征上是相同的。如: (34) 花红着。(红:起点、终点) (35) 如果天一直黑下去,那么我们就一直开着灯。(黑:起点、终点) 例(34)中“红”的程度在起点和终点上是一样的,或者说,说话人重在说明花的颜色在起点、终点上都属于“红”,至于程度上的细微差异则忽略不计。(35)“黑下去”表示同样的量性特征“黑”在从说话时到将来的时段内的持续。 简言之,当起点和终点的性状相同时,“A+标记词”重在说明性状在特定时间段内保持不变;当起点和终点的性状量性特征不同时,格式重在说明性状发生变化。如果标记词是复趋,那么格式还说明了变化的趋势。 参考点 事物空间位置的高低总是相对某一参考点而言的,性状的程度同样也需要参考点才能确定下来。事物的性状实际是一个连续系统,各程度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张国宪(2000)列举了一个“红”的概念场,如下所示: a=粉红b=桃红c=水红d=橘红e=血红f=深红g=紫红h=殷红 “红”内部其实是一个边界模糊的连续统,a到h都属于“红”,但是它们的程度又有所分别:“橘红”相对于“粉红”是“红的”,“殷红”相对于“橘红”又是“更红的”。如果以“橘红”为标准,那么“粉红”不是红的,“殷红”是红的:如果以“粉红”为标准,那么“橘红”和“殷红”都算是红的;如果以“殷红”为标准,“粉红”、“橘红”都还不算是红的。因此在回答“什么属于红的范畴”的问题时,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标准,也就是“参考点”的定位。 推而广之,事物从起点到终点的变化,究竟属于“-A”与“A”之间的变化,还是在“-A”或“A”自身的范围内变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考点的定位。仍以“红”为例,花正在慢慢变红,并且已经出现“粉红”的性状,如果以“粉红”为“红”的参考点,可以说“花红了”,如果以“深红”或者“殷红”为参考点,就只能说“花红起来了”。也就是说,说话人所选择的参考点决定了他认为性状变化属于量变还是质变。 表示性状的变化时,如果参考点位于起点和终点的同侧,那么事物的性状发生的是量变,起点、终点同质不同量;如果参考点介于起点和终点之间,那么性状发生的是质变,起点、终点既不同质也不同量。 起点、终点是否达到参考点,会影响说话人的表达方式。比如,花的颜色在逐渐加深,说话时花是粉红色的,以此为参考点,可以说“花红了”;以更深的“红”为参考点,那么说话人会说“花红起来了”。 这说明参考点既与性状的数量特征有关,又与性状变化的起点、终点有关。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A+标记词”格式中可以概括为下表: 参考点的定位 A的范围内变化 “A”与“-A”之间变化 量性特征相同 量性特征不同 起点 A下去2 A下去1 A过(A→-A) 终点 A着 A起来、A下来 A起来、A了(-A→A) 表2. 2.1: “A+标记词”的参考点、起点、终点 1.3.2. 趋向词的语义特点 A. 起来 刘月华(1998)指出“起、起来”状态义与趋向义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 高 动 正向 低 静 负向 “来”没有表示空间高低变化的趋向义,“起来”所具有的(低→高)指向特征,显然来源于“起”。 “起来”,所表示的空间运动常常是物体从某个位置向上运动,且当中并不涉及终点。 “起来”表示的运动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如“把桌子抬起来”,桌子的最初位于静止状态时的位置,“抬起来”表示桌子将出现向上的运动,但没有说明具体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在心理世界中会有一个默认的范围,这个范围由语境来决定。”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 由于说话人所期待的位置(也就是心理视点)高于运动开始的空间位置,物体向上的运动就趋近于视点,这个趋向义是由“来”承担的。 由“起”与“来”结合而成的“起来”突破了“起”、“来”在搭配上的局限,可以后附于动词、形容词表示状态义,这时它与其空间义有着类似的特点,在动词后表示一个动作的开始;在形容词后表示性状由静态持续开始出现动态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一直继续,没有终止的意味。 “起来”可以表示进入一个新状态(静态→动态),即V的开始或A的实现。 比如: (36)经他一顿批评,孩子忍不住哭起来(北大语料库) (37)他不禁高兴起来。 (38)顿时,寂静的山谷,有了生气,热闹起来。 (邓友梅,转引自刘月华) 例句中,“孩子”、产生了“哭”的动作。“他、山谷”己经分别出现“高兴、热闹”的性状。从起点、终点的情况看,A在终点的量性特征高于起点,其动态性也强于起点。 “起来”表示事物、性状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说明运动开始,并兼有继续的意味,因此被许多学者看作“起始体”标记。 B.下来 刘月华(1998)指出“下来”的状态义是“进入新的状态,由动态转为静态”,与之结合的动词主要是“停息”类和“安定”类,具有较强的静态趋向。静态的实质也是一种小量,与空间高度的小量具有相似性。状态义的“下来”也是由空间域转化而来的: 高 动 正向 低 静 负向 空间的大量到小量,例如: (39)他猛地从树上跳下来。(北大语料库) (40)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状态的大量到小量,例如: (41)时间不会停歇下来。 (42)她的一颗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下来”与A结合,表示性状的量从多到少,呈“高→低”的下降趋势,这与“下”的指向特征十分类似。性状变化后大都在具有小量特征的范围内,如: (43) 会场很快静下来了。(北大语料库) (44) 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例句中,声音、光线都有〔大量→小量)甚至是(大量→无量〕的变化。在主观视点上,事物具有“静、黑”的性状,并且可能因为量性特征达到顶点而不再变化。说话人的参考点是A,也是变化的终点。从变化的过程来看,性状的变化趋向接近终点,也就是趋近参考点,这与“来”的指向义是一致的。 从动静态转化的角度看,“起来”、“下来”恰恰表示了相反的趋向,如: (45)大家动起来! (46)大家停下来! 从起点、终点的情况看,“动起来”起点的动态性弱于终点,“停下来”起点的动态性强于后者。“下来”表示事物、性状由动态转变为静态,说明运动一直持续到说话时或某一参考时点,因此张国宪(1995)称之为“继续体”标记。 C.下去 延续 下 下 下 下 SOURCE GOAL 下降 下 “下来、下去”中的“下”同样具有终点、起点的指向作用。古川裕(2002)认为“下”即可以带指向的宾语,如下乡、下海、下馆子,也可以带指向的宾语,如下车、下飞机、下岗。他的结论是:“下”内部可细分为:“下”和“下”,后者又分为“下下降 ”、“下延续”。“下”的语义分类概括起来就如下所示: 根据“来/去”的指向作用可以推知,“下来”的“下”是“下GOAL”,“下去”的“下”是“下SOURCE”,“下去”又可以分为表示 “下降”的“下去1”和表示“延续”的“下去2”。如: (47)有人从楼上跳下去了。(下去1) (48)你给我一直跳下去,什么时候让停才能停。(下去2) “下去1”都含有高到低的运动变化,与在“下车”、“下沉”、“下雨”、“落下”、“掉下”、“坐下”、“趴下”等词语中的指向性相同。 “下去”的两分对其表示的状态义也有影响,“下去”的状态义两分为:由大量转入小量;继续进行某种动作或保持某种状态。 “下去1”主要指向性状程度的高低变化,“下去2”表示同一量性特征在时间上的延伸,其中的“下”分别为“下下降 ”、“下延续”。可以看出,两个“A下去”的语义差异源自“下”语素义的多样化。“A下去1”和“A下去2”的语义特征表示为: 下去1: [下降] [远离] 下去2: [延续] [远离] “下去1”和“下去2”的区分有形式上的依据: 首先,“下去1”可以和表实现的“了”共现,也可以和表新情况出现的“了”共现,如前面的例句: (49) 有人从楼上跳下去了。 (50) 有人从楼上跳了下去。 (51)开始还很热,后来就冷下去了。 (52) 开始还很热,后来就冷了下去。 “下去2”只能和表新情况出现的“了”共现,不可以和表实现的“了”共现。 (53a) 我不让停,他就这样一直跳下去了。 (53b) *我不让停,他就这样一直跳了下去。 (54a) 看来今后就这样冷下去了。 (54b) *今后就会继续冷了下去。 “下去1”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在程度(量)上的变化,跟表时体意义的标记可以配合使用。能够与表实现的“了”共现,因而有“V/A了下去1”的格式;也能与表新情况出现的“了”共现,因而有“V/A下去1了”的格式。 “下去2”表示的是一种“延续”的时体意义,而用在V/A后面的“了”作为体标记表示“实现”的意义,二者在时体意义上无法兼容,因此“下去2”不能与表实现的“了”共现,但是可以跟表新情况出现的“了”共现。 其次,二者表示否定的形式和语义有所不同。 “下去1”表示下降式的变化,其否定形式主要有“没V/A下去”和“V/A不下去”两种。前者表示性状从过去到说话时没有出现程度加深的趋向,后者实际上是可能式的否定形式,表示性状从说话时到将来不能或不会出现程度加深的趋向。如: (55) 气温没冷下去,(反而升高了。) (56) 气温冷不下去,(这样的温度还会持续好几天。) “下去2”只表示性状从说话时到将来的延续,不能和“没”搭配,其否定形式可以是“V/A不下去”,但更常见的表达式是“不会再A下去”。如: (57) 气温冷不下去,(因为明天暖气流就来了)。 (58) 气温不会再冷下去,(因为明天暖气流就来了)。 语义上看,“下去1”的上两例否定的是“冷”的发展趋势,“下去2”的下两例否定的则是“冷”的状态延续的可能性,即暖气流来了之后,气温回升,“冷”这个性状就不可能再延续了。 简言之,两个“下去”形式上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与表实现的“了”共现 否定形式“没V/A下去” 下去1 + + 下去2 — — 表2.2.2:下去1、下去2的区别 两个“下去”有相同之处,都含有延续的语义,且都来源于“下”。但另一方面,它们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下去”,一个表示程度(量)的变化,一个表示在同一个程度(量)上的延续。 “下去”和“下来”的不同在于:受“来/去”语义影响,“下来”着眼于运动从开始到参考点的延续,有终点指向;“下去”着眼于运动从参考点到将来的延续,有起点指向。“下去”表示远离参考点的运动,因此也被称为“延续体”标记,表示运动从参考点的不断延伸。 总的来说,复趋的指向作用是趋1、趋2组合的结果,趋1涉及量的增减趋向,与起点、终点有关;趋2主要表示运动的趋向,不仅与起点、终点有关,而且涉及到参考点在量和时间上的信息。这使得复趋在表示状态义时,语义比单个趋向词复杂,其动态性也丰富得多。几个复趋的指向特点概括起来如下表所示: 动静转化 与参考点的关系 起来 静→动 趋近 下来 动→静 趋近 下去1 静→动 趋远 下去2 静→静 趋远 表2.2.3:复趋的指向特点 在“A+复趋”格式中,复趋的语义指向A本身,只表示状态义。笼统地讲,“A起来、下来、下去”A都是变化以后具有的性状,也都表示性状的量性特征逐渐改变。由于起点、终点以及参考点的位置各不相同,“A+复趋”内部的动态义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各自的动态性也不尽相同。下一部分将就此进行详细的讨论。 2. “A+复趋”结构的语义特点 整个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对任何一个事件的描述都是对它在发展变化中的某一阶段上的描述”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体”(也称“态”)是“句子所表达的某一事件在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或状态的语法单位”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 形容词的动态义需要借助外加的“体”标记才能体现出来。“动态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事物的性质或位置所发生的变化,形容词和动词都可以构成动态事件”(刘楚群,2003)。相应的,“典型的静态事件在时间上是无界的,没有起点和终点。在整个事件的延续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刘楚群(2003):《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 可见,所谓的“动态”、“静态”是在对动作、性状的叙述中引入时体因素,表示性状的变化或持续。 一个形容词谓语句,若其谓语形容词后没有附加体助词,则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加以判断、评议,当中不涉及性状的动态变化。如: (1)这头猪很肥。 (2)这头猪肥得站不起来。 上面例句重在判断和描写“这头猪”的肥瘦程度,并不涉及时间因素。可如果在“肥”的后面加上体助词“了”、“起来”等: (3)这头猪肥了。 (4)这头猪肥起来了。 那么,句子便牵涉到“这头猪”的肥瘦变化情况了。说话人将“这头猪”置于变化过程的某一特定阶段来进行观察。 在“A+复趋”中,复趋指明A的变化,从而使格式具有了动态义,“起来、下去、下来”具有类似于“了”等动态助词的作用。仔细分析起来,“A+复趋”内部各个格式具有不同的表义特点。 本文从“动态义”的角度来分析,以其找出“A+复趋”在结构、语义方面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2.1. “A+复趋”的动态意义 据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A+复趋”有“A下来”、“A起来”、“A下去”三种结构形式,它们都表示事物某种性状的增量过程或延续状态,如: (5)天气渐渐冷起来。(北大语料库) (6)她的眼神黯淡下来。(北大语料库) (7)他再这么坏下去,非出事儿不可。(北大语料库) “A+复趋”所表示的动态义,时间上可以牵涉到过去、说话时和将来,性状上牵涉到程度的高低变化,属于动态义的强式。具体说来,三者分别表示性状变化的不同阶段和状态。 2.1.1. “A起来” a. 量级变化上的特点 上一部分曾指出,“起来”表示的动态义是“由静变动”,即动态变化的开始。“A起来”表示变化的开始,并且这种变化正在继续进行,但这只是一种变化的趋势,变化尚未完成,尚未完全取得新的性质,进入新的状态,因此跟“A了”不同。“A起来”后面可以加上“还会A下去”表示变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或加上“越来越A”,表示变化在程度上的加深。 (8a)经过医生的治疗,他的病已经好起来了。 (8b)经过医生的治疗,他的病已经好起来了,还会好下去,越来越好。 (8c)经过医生的治疗,他的病已经好了。 (9a)吃了减肥药,她真的瘦起来了。 (9b)吃了减肥药,她真的瘦起来了,还会瘦下去,越来越瘦。 (9c)吃了减肥药,她真的瘦了。 例(8)、 (9 ))的a和b中,“他、她,,还没有实现“好、瘦”的性质变化,但已经具有向“好、瘦”发展的趋势。事物朝完全具备A性质的方向变化,但还未实现这种变化,完全取得A的性质。例(8c) 、(9c)中,“好了”、“瘦了”表示“他、她”已经实现了“好、瘦”的性质变化,取得了A的性质。 表示心理活动的形容词也可以带上“起来”构成“A心理+起来”格式,表示某种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开始,并兼有在时间上继续进行的意思。如: (10) 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 (余秋雨《关于友情》) (11) 我顿时紧张起来。(王朔《永失我爱》) 例句(10)、(11)中,说话人分别重在表述“朋友”开始了从“不轻松”到“轻松”,“我”开始了从“不紧张”到“紧张”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时“起来”在表义上具有“凸显异常态的功能”张国宪:《延续性形容词的虚段结构及其体表现》 ,表示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非平常的状态,是人平静、常规的情绪因为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的变化。从常态到非常态的变化,和“起来”的指向作用也是一致的,因此,“A起来”常常用来表示非常态的心理、情绪和情感上的变化。如: (12) 赢了对手,他不禁骄傲起来。(北大语料库) (13)大家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北大语料库) 总括起来,“A起来”表示性状A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同时表示从非A向A的变化正在继续进行,这种变化可能在时间上延续下去,也可能在程度上不断增量。 例 (8a) 例(10) 图2.2:“A+起来”示意图 我们曾指出,“起来”表示运动的起始,有起点和方向,没有终点。从量值上看,起点总是位于A的程度比较低的量级上。例句(8a)、 (10)的 “好”、“轻松”的变化开始后,程度总是在不断地加深,起点的量级相对较低。 b. 时体上的特点 从性状的量性特征看,“A起来”表示A开始并逐渐加强;从时间延伸的角度看,“A起来”表示变化的开始,而且变化过程还在持续。由于不涉及终点,也就不存在变化终结的时点。如: (14a) 天气从昨天开始就热起来了。(北大语料库) (14b) 天气从今天开始热起来了。 (14c) (预报说)天气从明天开始热起来。 上面的例句都指明天气开始热的时间分别是“昨天”、“今天”和“明天”,而且还说明变化的不断延续。 简言之,“A起来”的时体特征是动态变化的开始,并沿时间轴继续,具有[开始]、[继续] 的时体特征,其中“起来”被视为“起始体”标记。如下面例句分别表现“开朗”、“气派”、“疯狂”、“空洞松散”、“轻松”的开始和继续增量: (15) 这种微笑使他的神情蓦地开朗起来,带有一种孩子般的天真。 (张贤亮《浪漫的黑炮》) (16 ) 船老大也渐渐气派起来。 (余秋雨《这里真安静》) (17) 音乐骤然疯狂起来。 (王朔《给我顶住》) (18) 空气渐渐显得空洞松散起来。 (陈染《破开》) 总的说来,在性状变化过程中,“A起来”表示的是性状量变的起始阶段,动态性在不断的增强。 2.1.2.“A下来” a. 量级变化的特点 “A下来”表示的也是一种动态变化,但与“A起来”不同的是,“A起来”重在变化的开始和延续,而“A下来”表示变化持续并达到某一个标志点,并且因为达到这一个量级标志点(A与—A的临界点)而产生质变(即—A的消失)。动态变化可能终结。如: (19a)吃了减肥药,她瘦了下来,可以穿小号的衣服了。 (20a)车子里的光线却暗下来了,于是售票员打开了电灯。(王蒙《冬雨》) 动态变化也可能继续,但那是质变之后新一轮量变的开始,超过临界点,变化继续朝A增量的方向发展。虽然达到了某个量级标志点,但还没有达到量级顶点(临界点≠量级顶点),因而变化还可能继续。例如: (19b) 吃了减肥药,她瘦下来了,再瘦下去就不合适了。 (20b) 车子里的光线却暗下来了,再暗下去,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19b) (20b)例句都预设着“她”、“天色”变化后具有小量特征,但是不一定是量的完全消失(小量A的极限)。 “A下来”表示量性特征持续减弱,以及A的实现(—A的终结)。事物的性状“由兴发向低垂的变化”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 ,已达到了质变。但动态变化不一定停止,可能还没有达到变化的终点,但以后只可能是量变继续,而不是质变。 而且“A下来”的变化模式是从大量到小量的下降式变化,不能表示小量到大量的增量变化。如上面的例句中的A换为表示大量的A则不成立: (19c) *她完全胖下来了。 (20c) *天色彻底亮了下来。 具有小量特征的A可以用在“下来”和“起来”的前面。用“起来”表示A开始增量,用“下来”表示A的量性特征减弱以至于—A终结。在性状轴上,下端的小量A(消极A根据量性特征,A有大量、小量之分,我们把位于程度轴高端的有大量特征的A称为 “积极A”,把低端的具有小量特征的称为“消极A” )是有极限的,而上端的大量A(积极A)是开放的,朝大量A的量变可以没有终点。所以表示量变终结的“A下来”限制大量A的进入。 试比较: (21a) 天黑起来了。 (22a) (用了这种药,)他的头发黑起来了。 (21a) 天黑下来了。 (22b) * (用了这种药,)他的头发黑下来了。 天色的明暗变化每天都在循环进行,从不黑到黑是一种变化,从变化跟时间的关系上说,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因此可以用“起来”;从量级变化上说,这种变化有减量的趋势,因此可以用“下来”。而头发颜色的变化,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自然地开始了由“不黑”到“黑”(白→灰→黑)的过程,也可能是用了染发剂,人为地完成了由“不黑”到“黑”的过程。从变化跟时间的关系上说,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因此可以用“起来”:从量级变化上说,这种变化有在人的心理上是一种积极的增量的趋势,因此不可用“下来”。 “起来” 与 “下来”还有一点差异:前者凸显非常态,后者凸显常态。如“A下来”、“A起来”中表示心理、情感变化的: 激动起来 平静下来 冲动起来 冷静下来 紧张起来 放松下来 不安起来 踏实下来 其中,“A起来”都表示情绪受外界刺激而出现的高昂反应,而“A下来”表示的是心理恢复到常规、平静的状态中,同样是一种大量到小量的变化。大到小的变化通过“下”的[高→低] 指向作用体现出来。我们曾指出,“下来”的“下”具有终点指向,这个终点即为—A与A的临界点。 ( 23) 黛二小姐只僵持紧张了几分钟,便感到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那种舒服的柔软感从她的头部逐渐向身体下沉,顷刻间爬满全身。(陈染《无处告别》) 例(23)实现了紧→松弛的变化,因而产生“舒服的柔软感”,并伴有“下沉”的感觉。 “来”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接近临界点。仍以(19a), (20a)为例: (19a) 吃了减肥药,她瘦了下来,可以.穿小号的衣服了。 (20a) 车子里的光线却暗下来了,于是售票员打开了电灯。 在视点上,事物不仅具有“瘦、暗”的性状,而且达到A的顶点,同时也是变化的终点。从变化的过程来看,性状的变化趋近于临界点,这与“来”的指向功能是一致的。 总的说来,“A下来”表示的变化是下降式的,是量变的后期阶段,可以看作量变的终结。如下图所示例句(19a), (20b)的情况: 例(19a) 例(20b) 图2.3: “下来”示意图 b. 时体上的特点 在“A→—A→A”的变化过程中,“A下来”表示的性状变化,以前已经开始,持续达到了临界点的时刻,性状变化或者由动态变化转为静态持续,或者继续保持减量的变化。从上图来看,“暗”的变化之前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产生质变的时候。 “A下来”之后,变化可能停止,也可能继续。说明这一格式本身强调的是以前的持续量变和当前最终的质变,也就是—A的终结。 因此我们认为,“A下来”强调的是性状量变阶段的终结,处于变化过程的后期,动态性逐渐减弱。“下来”可以看作“终结体”标记。 2.1.3. “A下去” 我们把“下去”分为表示“变化过程的动态延续”(简称变化的延续)的“下去1”和表示“变化后结果状态的静态延续”(简称状态的延续)的“下去2”。这样,“A下去”也两分为“A下去1”和“A下去2”。如: ( 24) 眼看太阳落山,天色渐渐暗下去。(A下去1) (北大语料库) (25) 他会这么一直颓废下去。(A下去2) (北大语料库) (24)“天色”的“暗”会随着太阳的隐落而不断加深,变化在不断的延伸之中;(25)“颓废”的状态将不断延续。“A下去2”表示作为变化结果的某一状态将从说话时延续到将来,不涉及量级(程度)的变化。“A下去1”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表示变化延续的“A下去1”。 a. 量级变化的特点 “A下去”蕴含着变化的继续。“A下去2”表示状态的保持,“A下去1”表示性状的程度将随变化的持续而不断加深。如: (26) 她感觉到手下的那个身体像经过了爆裂终于松弛下去;离她越来越远。(苏童《妻妾成群》) (27) 我母亲的生命却在一天天黯淡下去。(《读者》) (28) 有一回我在电话里问他是否更瘦了,他说不会,他说你看我哪儿还能瘦得下去。(《我的南国故事》) “A下去1”强调状态在A的范围内继续变化的过程,重在说明未来的变化趋向。如例(26)中“越来越远”就突出说明了变化在逐渐远离“她”。性状的小量特征越来越明显,“松弛”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例(27)则表示随着时间的延续,“黯淡”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 “A下去1”不能表示已然的上升式变化,如例句(24), (26)换成积极A,句子是不成立的: (24')* 眼看太阳升起来,天色渐渐亮下去。 (26') *她感觉到手下的那个身体终于紧张下去;离她越来越远。 “积极A+下去1”格式只能出现在表示假设、可能的非已然情况的句子中;而“消极A+下去1”没有 这种限制,使用上比较自由,如: (29)已经够胖的啦,不能再胖下去啦。 (33)维持体重很重要,不能再瘦下去啦。 (30)再胖下去,毛衣便穿不进了。 (34)天天睡懒觉,怎么瘦得下去? (31)*他胖了下去 (35)天天睡徽觉,当然瘦不下去。 (32)*他又胖下去了 (36)吃了减肥药,他终于瘦了下去。 受“下去2”的体意义影响,表示结果状态延续的“A下去2”只能表示未然的情况,对A的正负没有限制。如: (37)这么胖下去,怕是以后都没机会穿这件衣服了。 (40)这么瘦下去,这件衣服永远不合身。 (38)已经吃了减肥药,当然胖不下去。 (41)天天睡懒觉,当然瘦不下去。 (39)没有坚持减肥,他只能这么继续胖下去。 (42)一直这么瘦下去的话,很容易生病的。 对未然情况“A下去2”的否定,包含了对“A下去1”的否定。例如:“胖不下去”表示“胖”的状态不能延续,自然也不会出现“更胖”的情况了。 “A下去1”表示的变化是量级增加的,如: (9d)吃了减肥药,她真的瘦了,还会瘦下去,越来越瘦。 (43)别看他现在胖,他会瘦下去的。 以上例句表示的变化模式如下图所示。且变化远离主观视点(即起点)。在视点上,事物已经具有A性状,并且性状的程度将不断加深。 图2.4 :“A下去”示意图 “A下来”、“A下去1”都可表示负量A的增长。不同的是,前者重在表示量变积累达到质变;而后者强调变化的延续。就物体变化的阶段而言,如果说“A下来”表示变化减量趋势,那么“A下去1”就表示变化的延续。 b. 时体上的特点 从上图不难看出,在整个性状变化的过程中,“A下去1”表示性状变化的延续,从某一时点向未来延伸,位于变化的中间阶段,不涉及变化的终结,具有很强的动态性;“A下去2”表示变化结果的延续,时体上反映的是某一参考时点到将来的情况,因此这个格式主要出现在未然句中。 “A下去”都含有延续的意味,“A下去1”表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的延续,“A下去2”表示静态的变化结果状态的延续,语义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2.2.复趋与A的组合 2.2.1. “起来”与A的组合倾向 据张国宪(1999), “A起来”出现在明代以后,其中A在语义上大多表示人的情感。到了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性质形容词都可以有“A起来”的格式。随着结合面的拓宽,“起来”的体标记功能也越来越显豁,不仅表示性状量级向积极A方向的提升,甚至还可以表示消极A的增量。如: (44 ) 整个人也兴奋起来。 (45 ) 天渐渐暗起来。 ( 44') 整个人也消沉起来 。 (45') 天渐渐暗下来。 “起来”可以与表示大量的积极形容词结合,也可以和表小量特征的消极形容词结合,表示新性状的出现和延续。一个句子中可以同时出现“积极A+起来”和“消极A+起来”,表示性状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向。如: (46) 好起来像个大侠,坏起来像个强盗。 (张志忠《振翅在历史的空间》) (47) 你要对一个人好起来,肯定会热烈的;可你要对一个人坏起来,也会挺狠毒的。(柯云路) 当A为积极形容词时,“A起来”表示性状向积极A变化,“起来”既说明量级的上升,又是体标记;当A为消极形容词时,“起来”已不具有表示高低变化的指向功能,只是一个纯粹的体标记。 情绪的波动起伏与空间的高低变化也有相通之处,如: A B 振奋起来 消沉下去 激动起来 平静下去 热情起来 冷淡下去 A组形容词有精力、注意力等聚集增量的含义,“起来”倾向于和这些具有[大量] 特征的情绪、心理形容词结合,具有(小量〕特征的B组形容词和其它消极形容词一样,与“起来”的结合度相对较低。 2.2.2. “下来”的组合限制 前面提到,“A下来”不能表示小量到大量的增量变化,也就意味着在组合形式上,积极义A不能与“下来”组合。如: (48) 天气就这么渐渐地冷下来。 (48' ) 天气就这么渐渐地热下来。 ( 49) 会场突然安静下来。 (49') 会场突然热闹下来。 ( 50) 汽车的速度慢下来。 (50') 汽车的速度快下来。 (51) 他的内心平静下来。 (51') 他的内心烦躁下来。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刘月华(1998)指出,可以与“下来”结合的词十分有限,就“A下来”来看,主要是“表现声音、光线、速度以及人的态度、语气等少数消极形容词”。 2.2.3.“下去” 与 A的组合限制 “A下去2”表示性状的延续,没有量的高低变化,因此A和“下去2”的组合没有什么限制。 “A下去1”对A的限制较强,现实句中,积极A不能表示现实中小量到大量的增量变化,因此,不能有“积极A+下去1”格式;消极A则没有这种限制: (52)天气又冷了下去。 (52’) *天气又热了下去 (53)天气再冷下去就要开空调了 (53’)天气再热下去就要开空调了 也就意味着在组合形式上,消极A与“下去”的组合倾向强于积极A。同时也说明,“A下去1”以“消极A+下去1”为主,而“A下去2”对“积极A/消极A”没有限制。前面说过,两个“A下去”可以用“A了下去”加以区别,那么积极A就不能进入“A了下去”中。 (54) 弟弟又瘦了下去。 (54')弟弟又胖了下去。 ( 55) 眼看太阳落山,天色渐渐暗了下去 。 (55’)眼看太阳出来,天色渐渐亮了下去。 (56) 大家彼此都冷静了下去。 (56’)大家彼此都激动了下去。 上面几组例句,左边是“消极A+了+下去”,句子都成立;右边是“积极A+了+下去”,句子都不能成立。这就证明,“A下去1”的确对A有着严格的限制,也证明了“A下去1”和“A下去2”是客观存在着的两种不同格式。 我们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考察发现,“下来”可与表速度的负向形容词结合,“下去”一般不能。如: (57)她的脚步慢下来:上哪儿去呢?(*下去)(《火葬》,老舍) (58)新加坡的经济已日渐成熟,增长的速度会逐渐缓慢下来。(*下去)(北大语料库) (59)小许没敢吱声,赶紧关上车门,同时减小油门让车速慢下来。(北大语料库) 2.3. “A起来”、“A下去”和“A下来”用频差异 我们对《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1066个形容词进行统计,发现能与“起来”结合的形容词有356个,能与“下去”结合的形容词次之,有51个,而能进入“A下来”的形容词最少,只有23个。从词性上来说,性质形容词与趋向动词的结合是合法的。对A的限制只可能是受语义影响,同一复趋与积极、消极A搭配的频率也不相同。 前文探讨“A起来”对“A”的选择时已经提到能与“起来”搭配的形容词很广,包括积极A和消极A。其中,“积极A +起来”的搭配次数多于“消极A+起来”。在刘月华(1998)使用的语料中,“起来”与正向形容词刘月华的“正向形容词”、“负向形容词”与本文“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基本相当。 组合出现358次,与负向形容词组合只出现次56次 ,结合比例大约为6:1。 能进入“A下去”的形容词数量也不少,因为“A下去”表示的是状态的继续,或者说是性状的延展,因而凡表示状态、性状的形容词一般都可以与“下去”结合,正负方向的形容词也都能进入,比如我们可以说:“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小李一天天瘦下去”。这是“瘦”这种变化的继续;相反也能说:“她再也不能容忍自己这样胖下去”。这是“胖”的状态的延续。“A+下去”包括了积极A、消极A与“下去1”、“下去2”的组合,而“积极A+下去”只是“A下去2,“A下去1”表示状态存在并将继续发展下去,形容词限于消极意义的。所以“A下去”看起来似乎用频平均。 能与“下来”结合的形容词非常少,就《形容词用法词典》来看,这部分形容词包括:暗、黑、慢、稳、沉寂、冷清、肃静、安定、缓和、安静、冷静等负向形容词。 总而言之,“A+复趋”内部各成员在性状、时体方面都担负着不同的表义功能,它们对性状程度的主观认定是不同的:“A起来”表示事物含有A的比例在增加,但不一定达到显而易见的程度,换句话说,事物可能还没有实现A的典型特征;而“A下来”、“A下去”中,A性状己明显为事物所领有,可以直接观察得到。三者在语义上的差异可以大致归纳为下表: A起来 A下来 A下去1 A下去2 变化模式 上升/下降 下降 上升/下降 水平 起点性状 -A -A A A 终点性状 A/-A A A(加深) A(保持) 动态义 由静到动 由动到静 动态过程延续 静态性状延续 变化阶段 前期起始 后期终结 中期持续 静态延续 对A的限制 无 消极A不受限 积极A受限制 消极A不受限 积极A受限制 无 示意图 表2.2.4: “A+复趋”内部语义差异 “A起来”、“A下来”、“A下去1”表示性状增减的态势,具有动态性特征,但其中又存在着强弱差别。“A+复趋”包括了变化过程中所有的时间和性状变量,可以说是涵盖了变化的整个阶段,足以表达变化的所有可能性。 小结 本章已阐明了“V/A+复趋”的相关结构类型并分析了“V+复趋”的形式、语义两方面的特点。 “V/A+复趋”是一个谓词性结构,它的语法功能主要为直接或间接充当句子的谓语。 能进入“V+复趋”结构的动词是多种多样的,如: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状态动词等。不同类别的V进入“V+复趋”后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当“V+复趋” 表示趋向意义时,动词主要为位移动词。 由于三个复趋“起来”、“下来”、“下去”本身的语义不同,当它们跟同一个动词组合,“V+起来/下来/下去”表达的意义就有差别。 关于“V+复趋”带宾语的情况,本文已指出“V+复趋”与宾语的语序关系及其制约条件。宾语位置的选择受宾语本身的性质、动词的类型、复趋的意义、语用等因素的制约。 性质形容词跟复趋组合以后,表示事物某种性状的程度(量)的增减和表示性状变化的延续(状态意义)。 本章已对 “A+复趋”结构中的A和复趋的语义特点分别进行分析,并且从“量级”和“时体”两个语义范畴入手,证明了“A+复趋”结构带有动态意义。在分析的同时,笔者也不断把“A+起来/下来/下去”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结构、语义上的区别。 第三章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V/A + 复趋”这一结构,其用法之复杂、意义之多样、形式之灵活,充分体现了汉语语法构造的独特性,加上它还含有很多引申意义,使得越南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他们要么回避使用,要么经常用错。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的偏误研究中,以往的研究主要注重针对日本、泰国、韩国、英国学习者的偏误。母语为越南语的学习者也很多,但还没有人对越南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进行考察。 鉴于此,本章我们将对越南学习者使用汉语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下来、下去”结构形式和意义的情况进行考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了相对有效地考察这两方面的使用,我们采用了书面测试。通过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翻译和填空两种题型)以及分析平时教学所搜集的偏误语料找出偏误规律,把学生的偏误归为各种偏误类型,再分析偏误成因以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调查问卷主要根据《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上策》(朱庆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陆庆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趋向补语通释》(刘月华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来设计的。 1. 偏误类型 我们的调查对象为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调查分两个练习题:第一题是翻译题(越译汉,17句,要求学生尽量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来翻译,其中16个句子应该使用复合趋向补语,只有一个句子不需要使用趋向补语),第二题是填空题(20句,24个空格要求学生填写复合趋向补语,题目主要涉及“起来” “下来、下去”等三个复合趋向补语,只有两题是要填“过去”和“出来”。调查结果如下: 填空题的调查结果: 填空题包括20句,24个空格,共收有效问卷128份。空格总数为3072个(24×128)我们把统计结果分为:准确率、错误率、未能做率。 表3.1:填空题的调查结果 正确率 错误率 未能做 51.17% 45.18% 3.65% 为了考察学生对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的掌握,填空题里面我设计3个句子(6、13、18句,4个空格)趋向补语具有基本意义,剩下的17个句子里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都为引申意义。学生掌握复合趋向补语用法的情况如下: 表3.1a:趋向意义的调查结果 正确率 错误率 未能做 50.17% 47.66% 1.91% 表3.1b:引申意义的调查结果 正确率 错误率 未能做 51.33% 44.69% 3.98% 我们对学生进行口头采访,大部分学生都说,趋向补语非常难,无法记住其用法,特别是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但调查结果却表明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的正确率,错误率相差不大。 翻译题的调查结果:翻译题包括17个单句,共收有效问卷138份。句子总数为2346句(17×138)我们把统计结果分为:使用率(使用准确率、错误率)、回避率、未能做率。使用率是指使用趋向补语的句数占总句数的百分比。使用准确率是指用了趋向补语并用对的句数占总数的百分比。错误率就是用了趋向补语但用错的句数占总句数的百分比。回避率就是应该使用复合趋向补语而不用(句子可以成立,但表达效果没有使用趋向补语的句子那么好)的句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表3.2:翻译题的调查结果 使用率 回避率 使用正确率 错误率 未能做 81.75% 12.11% 40.75% 41.0% 6.14%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趋向补语的结构和语义比较复杂,正确率仅为45%左右,可见,对越南学习者来说,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一直是一个语法难点。偏误率仍很高,43%左右。在李淑红(2000)的研究中,趋向补语的错误率达“44%”,这个数字跟我们的统计非常接近。 1.1. 从形式上划分,有以下偏误类型 1.1.1. 误代其他趋向补语 汉语动词后的趋向补语虽然都补充说明动作的趋向,但是由于句法结构的制约,动词和趋向补语的结合也是有规律的。有时同一动词可以和不同的趋向补语搭配,但所表示的意义已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继续;可以表示事物从无到有,从显到隐,从开到合;可以表示动作使事物存在于某处,等意义。这些变化就是所谓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相当复杂。学生常常感到困惑,也常在此出现偏误。 *他跑了三圈以后,感到累了,速度渐渐慢了下去。 *他把打工挣来的钱都拿到银行存了下来/进来。 *你又写错了,把这张纸撕出来/开来/开去/ 下来吧。 *眼泪慢慢地流下去。 *再这样热起来我可受不了了。 *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怎样对付他。 *王校长,我的事儿你答应出来 啦,谢谢! *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下去/起来了,还要继续下去。 *他见我醒起来了就小声对我说。 *这么多补药吃下去/进去也不见什么效果。 *下课后一个学生把黑板上的字擦出去/下来了。 *这些年他省吃俭用,存起来几千块钱。 *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他叫什么名字。 *太阳升上去/出来又落下去。 *这件衣服看上去/出来很漂亮,穿上来并不舒服。 *他一进来教室,大家都抬头上来看他。 *让他继续讲起来,讲完以后再问问题。 *谁把我的书包藏下去了。 *你快把钱装出去,别让他们看见。 *我们一定在哪里见过面,但一下子就想不出来(你的名字)。 *他哭得眼睛都肿来了。 *你把所有的文件集合/集中下来。 *他哭得眼睛都肿起了。 *你快把衣服脱下去/ 出去吧。 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时,误代是最普遍的一种偏误。导致这种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干扰,没有掌握目的语的使用规则,下一部分我们将仔细分析。 1.1.2. “V+复趋”与宾语 错序 主要集中在“V+复趋”带宾语的时候 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像:动词的性质、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性质、宾语性质等。宾语放在趋向补语前还是趋向补语后,或者两个趋向补语之间,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 *老师刚走出去,我们就聊了起来天。 *我们都写/记下来/起来老师讲的话。 *他从书架上拿这本书下来。 *老师一出去我们就聊天起来。 *听完了校长的发表,大家就热烈地鼓掌起来。 *我们一定在哪里见过面,但一下子我想不起来你的名字。 *一听到那种音乐,他跳舞起来。 *他一进教室,大家都抬头起来看他。 *她哭得肿眼睛起来/ 她哭得肿起来眼。 *下课了,收拾起来你们的东西。 *你收拾起来所有文件,然后带到办公室。 我们通过三个翻译句子来考察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只有21.25%正确,错误率非常高,50.72%,其他的是回避使用趋向补语和未能作。调查结果表明,对越南学习者来说,掌握“V+复趋”结构中,复趋所表达的意义已经很难了,如果“V+复趋”要加上宾语,而宾语位置也非常复杂,这真是难上加难。 1.1.3. 漏用 主要出现于应该使用“把”字句的时候 *你把全部的文件集中吧,然后带到办公室。 *下课了,你快把东西收拾。 *老师走进,教室里慢慢/渐渐(地)安静。 *你把这些文件集合。 *学什么问题,你们都应该把书面的知识跟实际联系,这样才有效果。 *请把你的名字下来。 *他从书架下这本书来。 *他从书架把这本书下来/ 把这本书从书架上下来。 *谁藏我的钱包了? *学什么你们都应该联系书里的知识和实际,这样才有效果。 *学什么你们都应该把书面里的知识联系实际,这样才有效果。 上面的错句里,学生主要缺用了复合趋向补语(例36到40)或缺漏动词(例41到43),例(44)、(45)应该用“把”字句。例(45)、(46),学生要么不会用“把”字句,要么用了“把”,但少了“把”字句结构的“其他成分”(趋向补语),甚至动词和宾语的位置也搞乱了。 1.1.4. 误加 *到了中秋节,我更想起来我父母。 *你先平静下来,这件事我们会逐渐解决下去。 *下课铃响了,老师还讲下去。 在肯定的陈述句和祈使句中,“下去”用于动作动词之后,一般表示说话者希望已在进行的动作仍旧继续。不希望继续的动作或表示继续观察的动作一般不用“下去”表示。所以第(49)句是错误的。 学生没有掌握什么情况应该使用趋向补语,以为动词后都要用。如,例句(47),“想父母”的想是“惦记”的意思,而“想起来”的“想”表示回忆并有结果。所以(47)句是错句。 1.1.5. 回避使用复合趋向补语 是指学生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往及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具体表现是:学生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自如地表达意思时,对语言的表达内容、形式作出避难就简,避繁就简的选择,以求跨越语言运用的障碍,达到表达思想的目的。 本次调查问卷中设计了17道翻译题,其目的之一是考察学生的回避使用情况。17句翻译题中,16句应该使用复合趋向补语,可实际并非如此,16句趋向补语的使用率只达81.75%,回避率为12.11%。 听完校长的发表,大家就热烈地鼓掌。 我已经把热水准备好了,你快脱衣服,去洗澡吧。 下课了,请把东西收好! 把文件集中好,然后带到办公室。 你平静吧,这件事我们渐渐解决。 老师一出去我们就聊天。 一进考房(考场)我就紧张。 她哭得两眼都肿了。 她打电话回来以后,妈妈才放心。 听了我的叫声,他就停车。 下课了,你们快收拾东西吧! 1.2. 从复合趋向补语的义项来看 我们主要通过填空题考察学生对复合趋向补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起来”的最后两个义项“表集中、联合”和“表突出隆起”是通过翻译问卷的第14、16、17道题来考察。 偏误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3.3 题号 内容 趋向补语表达的意义分类 准确率 错误率 其他 1 速度慢下来 状态从动到静变化 51.56% 48.44% 2 头发黑起来 积极的增量,变化开始 87.5% 12.5% 3 把钱存起来 表示从显露到隐藏 25% 73.44% 1.56% 4 把纸撕下去 表示脱离,分离之物要遗弃的 20.31% 75% 4.69% 5 天热起来 状态开始并继续 79.69% 17.19% 3.12% 6 眼泪流下来 表位移 64.06% 35.94% 7 再热下去 状态继续存在 51.56% 43.75% 4.69% 8 留下来 使固定,停留 85.94% 14.06% 9 想出来 从无到有 78.13% 21.87% 10 答应下来 动作产生了某种结果 9.38% 73.44% 17.18% 11 坚持下来 表示动作继续到目前 26.56% 67.19% 6.25% 12 继续下去 动作继续进行 90.63% 9.37% 13 醒过来 回到正常状态 29.69% 70.31% 14 吃下去 从上而下趋向 50% 45.31% 6.69% 15 吃下来 表示完成 15.63% 76.56% 7.81% 16 擦下去 去除,去除之物脱离主要物体后随即消失 15.63% 70.31% 14.06% 17 存下来 经过较长的时间,一点一点地积累,存留 53.13% 45.31% 1.56% 18 想起来 回忆 70.31% 26.56% 3.13% 19 升起来 趋向 43.75% 54.69% 1.56% 20 落下去 趋向 21 看起来 评价 82.8% 17.2% 22 穿起来 评价 31.25% 68.75% 23 瘦下来 达到某量级 23.44% 73.44% 3.12% 24 瘦下去 状态持续 75% 21.88% 3.12% 25 集中起来、联系起来 表集中、连接 32.61% 48.55% 18.84% 26 肿起来 表突出隆起 60.87% 23.19% 15.94%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两种题型是为了测试学生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力:选择题测试学习者的理解能力,翻译题测试学习者的表达运用能力和回避策略。我们的结论是: 1、越南学生的使用“起来、下来、下去”偏误尽管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呈一致性,偏误类型非常集中,主要是: “起来”表示由显露道隐藏意义时,常与“下来”、“进来”混淆 “起来”表示回忆有结果意义时常与“出来”混淆 “起来”表示从分散到集中意义时常与“下来”混淆 “下来”表示完成意义时常与“下去”、“进来”混淆 表示脱离意义时“下来”与“下去”混淆 “下来”表示动作进行到目前意义时常与“下去”、“起来”混淆 带动宾式离合词时,宾语错序 “把”字句中带宾语时错序 回避使用复合趋向补语 2、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确是越南学习者的一个语法难点之一,学生们不只用错趋向补语而且回避或不能做的比例也很高;不只引申意义而且基本意义___位移意义的错误率都挺高;学生的偏误不只是意义上的而且结构上的偏误也不少;不只低年级而且到了高年级还没完全掌握趋向补语的用法。 3、到了高级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仍然存在。有部分偏误已经形成化石化。如表示回忆已知信息时的误用,全是“起来”与“出来”混淆。 2. 偏误原因分析 偏误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虽然由于学习者个体情况不同,产生偏误的形式和原因会有所不同,但主要有语际迁移,即母语的负迁移;语内迁移,即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泛化;认知发展难度,即目的语知识的自然度等方面。 2.1. 语际迁移 迁移原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己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就叫正迁移;反之,消极的影响便叫负迁移或干扰(interference)。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目的语学习同时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一语和二语之间的差异引起负迁移,导致偏误。 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都己是成年人,母语(越南语)的语言规则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往往把越南语的语言规则迁移到汉语学习中,从而造成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 在越南语中,汉语的“动词/形容词+趋向补语”结构一般对应越语的三种情况: 一、越南语直接用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来体现,趋向补语常常不翻译。例如: (61)汉语:天渐渐亮起来 越南语: trời sáng dần 字译: 天 亮 渐渐 。 (“起来”不翻译) (62)汉语:天黑下来了。 越南语:trời tối rồi 字译: 天 黑 了。 (63)汉语:一进考场我就紧张起来。 越南语:cứ vào phòng thi là tôi hồi hộp. 字译: 一 进 考场 就 我 紧张。 (64)汉语:她打电话回来以后,她妈妈才放下心来。 越南语:sau khi nó gọi điện về , mẹ nó mới yên tâm. 字译: 以后 她 打 电话 回, 妈妈 她 才 放心。 (65)汉语:谁把我的钱包藏起来了? 越南语:Ai dấu ví của tôi rồi? 字译: 谁 藏 钱包 的 我 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汉语的复合趋向补语都不需要翻译成越南语,也就是,在越南语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词语。 二、越南语用跟汉语趋向补语引申用法意思相对应的一个虚词。 (66)汉语: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越南语: việc này nói thì dễ, làm th ì khó. 字译: 事儿 这 说 就 容易, 做 就 难。 (67)汉语:连我也关心起产品质量来了。 越南语:ngay cả tôi cũng bắt đầu quan tâm đến chất lượng sản phẩm 字译: 连 我 也 开始 关心 到 产品质量 (68)汉语:我希望你们俩永远这样幸福下去。 越南语:tôi hy vọng hai bạn cứ mãi hạnh phúc thế này 字译: 我 希望 你们俩 永远 幸福 这样 (69)汉语:那么长的课文我可背不下来。 越南语:Bài khóa dài như thế tôi không thể học thuộc được / nổi 字译: 课文 长 那么 我 不可 背熟 三、越南语用与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对应的趋向动词作谓语。例如: 站 起来 ; 坐 下来 ; 走 下去 đứng lên /dậy ngồi xuống đi xuống (70)越南语: thầy giáo bước vào lớp, cả lớp liền đứng dậy 汉语字译:老师 走 进 教室,全 班 就 站 起来 (这个例子里,汉语的“起来”相当于越南语的趋向动词“dậy”) 汉语和越南语的趋向动词都是跟在动词后面做补语,不过汉语的趋向动词分为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汉语的复合趋向补语由两个趋向动词组成;而越南语是单音节趋向动词,没有双音节的。汉语的复合趋向动词与越南语的趋向动词的对应关系非常错综复杂: 首先,汉语的一个复合趋向动词对应越南语几个不同的趋向动词。例如: 停下来(dừng lại),喝下来(uống, uống vào),撕下来(xé ra),坐下来(ngồi xuống) 汉语“起来”与越南语的对应情况列表如下表: 表3.4 “起来”的不同意义 越南语的对译 表示位移 站 起来 跳 起来 坐 起来 đứng lên /dậy nhảy lên ngồi dậy 表示体貌 响 起来 暖和 起来 亮 起来 Reo lên ấm lên sáng lên 稀少 起来 慢 起来 hiếm (ít) đi chậm đi / lại 表示由分散到集中, 由暴露到隐蔽 收起来 藏起来 thu vào, cất đi, thu lại dấu đi 特殊用法: 表示评价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nói thì dễ, làm thì khó 看起来 说起来 Xem ra nói ra 表示回忆 想起来 Nhớ ra, nghĩ ra 表示突出、隆起 肿起来 胖起来 xưng lên béo lên 反过来,越南语的每一个趋向动词又对应汉语的几个不同的趋向补语,例如“起来”可以对应“ra, vào, lại , đi, lên”,其中的“vào”又可以对应“下来、上来、进来”等几个趋向补语。 ra viết vào(写下来) vào bọc vào(包起来) 起来 lại đi vào (走进来) đi đeo vào (带上来) lên ăn vào (吃下去) 其他的“ra、lại、đi、lên”都存在这种错综的对应,如下表: 表3.5 V+ra 表示位移: lấy ra, lôi ra(拿出来) 表示思考出某种新东西:nghĩ ra(想出来、) 表示回忆有结果:nghĩ ra(想起来,想出来), nhớ ra (想起来) 表示使物体分离:Xé ra(撕下来) , cởi ra (脱下来) 表示突出、隆起:béo ra(胖起来) , rộng ra(宽起来) 特殊用法:Xem ra(看起来) nói ra(说起来) V+ vào 表示动作使某个事物固定或停留于某处:Ghi vào(记下来), viết vào(写下来) 表示由分散到集中,由暴露到隐蔽:bọc vào(包起来) 表示位移:đeo vào(带上来),đi vào (走进来) ,kéo vào (拉起来) 特殊用法:mặc vào (穿起来),ăn vào (吃起来) V+ lại 表示动作使某个事物固定或停留于某处:ghi lại (记下来), để lại (留下来) 表示回忆有结果:nhớ lại(想起来) 表示回到正常状态:bình tĩnh lại (平静下来),yên tĩnh trở lại (安静下来),tỉnh lại (醒过来) 表示从分散到集中:buộc lại(系起来),gói lại (包起来) 表示位移:đem lại(带过来) V/A+đi 表示从分散到集中,从暴露到隐藏:cất đi (装起来), dấu đi (藏起来) 表示体貌:gầy đi(瘦下去), lạnh đi(冷下去) 表示脱离:xé đi (撕下去), lau đi(擦下去) 表示位移:vứt đi , quẳng đi (扔出去) V/A+ lên 表示突出、隆起: béo lên(胖起来), xưng lên (肿起来) 表示位移:nhặt lên(俭起来、拾起来/上来)cầm lên (拿上来) 表示体貌:nóng lên ( 热起来), hát lên (唱起来) 根据Ellis(1985)的对比分析中的差异等级的描述,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由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之对应。应该属于难度等级的最高级(第6级)。但根据实际情况,复合趋向补语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对比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不仅是一语中某一语言项对应二语中多个语言项,而且,二语中的一个语言项也是对应一语中的多个语言项。这种交叉分布的情况应该是比6级更难。 由于这种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的干扰,学习者往往混淆不同的趋向补语,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常常混用趋向补语,形成语际偏误: *他一进来教室,大家都抬头上来看他。(起来——lên ——上来) *下课了,收进东西去吧!(起来——vào ——进去) *你快把钱装出去,别让他们看见。(起来——đi——出去) *下课了,请收拾东西下来。(起来—lại——下来) *你把所有的文件集中下来。(起来——lại ——下来) *眼泪慢慢地流出来。(下来——ra ——出来) *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他叫什么名字。(起来——ra——出来) *这件衣服看出来漂亮,穿起来并不舒服。(起来——ra——出来) *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怎样对付他。(出来——ra——起来) *他哭得眼睛都肿起了。(起来——lên ——起) *他哭以致眼肿了上来。(起来——lên ——上来) *他见我醒起来了就小声对我说。(过来——lại ——起来) *他跑了三圈以后,感到累了,速度渐渐慢了起来。(下来——lại——起来) *他把打工挣来的钱都拿到银行存了下来/进来。(起来——vào——下来/进来) *你又写错了,把这张纸撕出来/开来/开去吧。(下去——ra——出来/开来/开去) *他一进教室,大家都抬头起来看他。(ngẩng(抬)đầu(头)lên(起来)) *听完校长的发表,大家就鼓掌起来。 (84)(85)例不是混用趋向补语,而是趋向补语和宾语错序,越南语的表达是:ngẩng (抬)đầu(头) lên起来,(giơ) 举(tay) 手lên(起来),cúi(低) đầu(头)xuống (下来),vỗ (鼓)tay(掌) lên(起来)。当还没掌握好汉语的表达规则时,学生们很容易把越南语的表达习惯运用于汉语。 此外,有很多漏用偏误都由母语的负迁移引起的,如:汉语说:“谁把我的钱包藏起来了?”。越南语中,可以没有趋向动词在后面,所以在使用汉语时有时候会漏用趋向补语。 (88)*老师走进,教室里慢慢/渐渐(地)安静。 越南语:Thầy giáo bước vào,lớp học dần dần yên lặng. (89) *谁藏我的钱包了? 越南语:Ai dấu ví của tôi rồi? 回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掌握不好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怕用错所以回避,另一种原因可能也是受母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如下面的例子,越南语中,动词、形容词后面都不需要用趋向动词。 (90)老师一出去我们就聊天。(thầy giáo vừa đi ra ngoài là chúng tôi liền nói chuyện) (91)一进考房(考场)我就紧张。(cứ vào phòng thi là tôi hồi hộp) (92)她打电话回来以后,妈妈才放心。(sau khi nó gọi điện về, mẹ mới yên tâm) (93)听了我的叫声,他就停车。(nghe tiếng tôi gọi, anh ta liền dừng xe) (94)听完校长的发表,大家就热烈地鼓掌。(nghe xong bài phát biểu của hiệu trưởng, mọi người liền vỗ tay rầm rộ.) 综上所述,母语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干扰是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常不自觉地与母语对比,寻找汉语与母语对等规律,简单生硬地套用他们认为对等的词语和语法规律,或用母语思维,然后翻译成汉语,从而造成偏误。 2.2. 语内迁移 当学习了一定量的目的语知识后,先学的目的语知识也会对后学的二语知识产生迁移,这时迁移发生的第二语言内部,因此称作“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error)。汉语中,同一个动词可以带不同的趋向补语,用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学生体会不出这些趋向补语的细小差别,特别是当两个趋向补语有相同点时,他们往往会形成错误概念,认为甲就是乙, 结果造成误用。 (95)*让他继续讲起来,讲完以后再问问题。 (96)*再这样热起来,我可受不了了。 (97)*北京的夏天热下去,就很难受。 “起来”和“下去”都有体貌意义,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教材也是这样解释,例如北语对外汉语精版教材《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注释:陈灼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年)“起来:趋向补语,可紧跟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引申义为某种状态开始发展,而且程度还在继续加深,或某种动作开始进行,而且还在继续进行。”,这样学习者就形成错误概念,认为“表体貌义时,起来=下去”。这样就造成了上面的偏误。 曹娟(2000)认为“‘起来’在时间上的特点是既有‘状态’又有‘变化的起点’,其的核心意义是[+变化起点]和 [+状态]。”吴敏洁(1984)认为“形容词后面的‘起来’表示性状的起始态或方起始的持续态,而‘下去’只表示了性状的持续发展,无起始状态。这才是‘起来’跟‘下去’的根本区别。” 例如: (99)他(开始)说起来。(过去没说,现在开始说,说话时是“说”的起点,从不说到说的变化并持续,强调说这个动作的开始,可以与“开始”搭配。) (100)让他(继续)说下去,说完以后再提问题。(说话时“说”的动作已经存在,强调“说”的持续,可以与“继续”搭配) 其实,“起来”和“下去”都有表示开始并持续的意义,但“起来”强调“开始”,而“下去”强调“继续”,各自的着眼点不同。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忽视或不了解目的语规则的范围,也是形成语内偏误的原因之一。 “V+起来”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进入这个格式,曹娟(2000)“动词不能带表开始体的‘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动词在时间上不能同时具备[+变化起点]和 [+状态]语义特征,或者是动词不能有明显的变化时点,缺少[+变化起点]的特征,如静态动词,或者是动词变化的起点和讫点接近重合,没有一个稳定发展的状态,缺少 [+状态]特征,如瞬间动词。” (101)*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下去了,还要继续起来。 (102)*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起来了,还要继续下去。 (103)*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下去了,还要继续下去。 “坚持”、“继续”都是不能表示起点的动词,没有明显的变化时点,因此不能带表示开始体的“起来”。 有些动词可以跟“下去”结合也可以跟“下来”结合,但“V下去”表达的意义跟“V下来”不一样。“V下去”表示动作已经在进行并继续进行;“V下来”表示动作从过去坚持到现在。所以上面的三个错句应该改为: “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下来了,还要继续下去。” 分离之物如果是要保留的。宜用或必用“下来”;相反,如果是要遗弃的,就用“下去”。 (104)*你又写错了,把这张纸撕下来吧!(正确说法:“下去”) 如果动词为“去除”义的,去除之物脱离整体或主要物体后随即消失的,就只能用“下去”。 (105)*下课后一个学生把黑板上的字擦出去/下来了。(正确说法:“下去”) 第二章我们已经分析,当动词的意义特点为 [+动作] [-自主] [+位移]时,位移主体是: [-移动意识] [+固有] [+已存在的],“下来”“下去”一般也可以互换的,如:“河水缓缓地流下来/下去了。 当动词的意义特点为 [+动作] [-自主] [+位移]时“下来”共现的位移主体也可以是[-移动意识] [+生成性](眼泪、口水),而“下去”要求共现的位移主体只能是[-移动意识] [+固有] [+已存在的]。所以下面的句子是错误。 (106)*眼泪慢慢地流下去。 第二章我们曾指出,“存下来”、“攒下来”的意思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存留,结果形成了“存留”之物,往往经过较长的时间。“存起来”、“攒起来”的意思是“有意识地不动用”。“V下来”之物是V的结果,“V起来”之物是V之前存在的。学生不了解上述的细微差异,因此导致偏误。下面两例,学生都混用了“下来”和“起来”。 (107)*他把打工挣来的钱都拿到银行存了下来/进来。 (108)*这些年他省吃俭用,存起来几千块钱。 2.3. 认知偏误 认知偏误(cognitive error)又称“普遍偏误”,是由语言的“自然度”因素引起的。所谓“自然度”因素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种某些语言项目遇到的困难,跟人类普遍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关。几乎所有人在学习这些项目时,都会出现这类困难。Hatch(1983)提出:“自然度”(naturalness)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例如第二语言中的一个特征对学习者来说是否突出;一个已知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晰;语言项目是简单形式还是复杂形式。这些跟母语无关的因素,可能引发学习困难。在句法中,自然度因素可以起主导作用。当然,考虑自然度并不意味着母语干扰不起作用。(引自周小兵,2004)。 (1)宾语的位置 “V+复趋”带宾语的情况十分复杂的,“既跟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的性质有关,也跟动词的性状有关,既跟宾语的性状有关,而且跟语境有关”,(陆俭明,2002)。“V+复趋”带宾语有四种结构类型:前宾式、后宾式、中宾式和“把”字式。 从认知难度的角度我们推测:前两种格式,复合趋向补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结构上跟越南语基本相同,认知难度低;据我们考察,第二种格式使用频率特别低。第三种格式,“复趋”中间插入宾语,认知难度较高;第四种格式“复趋”虽然是一个整体,但由于涉及到“把”字句,认知难度也就提高了。我们预测第三和第四种格式认知难度高,偏误多。我们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通过翻译题中的3个句子(2、3、7)是带宾语的结构来调查宾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表3.6 正确 错误 回避(回避后正确) 未做 21.25% 50.72% 23.2% 4.83% 可以看出,趋向补语带宾语的错误率和回避率仍然很高,出现的偏误主要集中在认知难度高的后两种结构类型,主要是错序。 A.定指宾语应该放在复合趋向动词之间,构成“趋1 + O + 趋2” 李大忠(1996年)曾说过:如果谓语动词后边都带了复合趋向补语,后边又带了非处所性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则,这些宾语都应该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朱德熙(1982年)也认为。有定(定指)宾语应该出现于“V + 趋1 + O + 趋2”,或用“把”字式,不能出现于“V+趋1趋2 + O”。陆庆和(2006年)有跟朱德熙一样的看法。但学生当学习复合趋向补语的时候并不注意哪个是定指宾语,所以经常用错,如: (109)*我们都写/记下来/起来老师讲的话。 (110)*他从书架上拿这本书下来。 (111)*我们一定在哪里见过面,但一下子我想不起来你的名字。 “这本书”、“老师讲的话”、“你的名字”都是有定宾语,所以应该放在“起来”、“下来”中间。 B.动宾式“离合词”跟“复趋”搭配。 汉语的离合词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既可以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他在洗澡”,也可以在中间插入一些成分“他洗了一次澡”、“他洗了洗澡”。离合词是汉语的特色,越南语中没有离合词,越南语与之对应的是不能分解的一个动词,如:“鼓掌”(“vỗ tay”)、“发烧”(sốt)、“洗澡”(tắm)、“跳舞”(nhảy /“khiêu vũ”),后面一般不需要再加趋向动词。当宾语为受事的身体部位(“头”、“身”、“手”等)的情况也一样。第一语言的语言项和第二语言没有相似之处,属于Ellis(1985)描述的对比难度等级的5等。而趋向补语的对比难度属于6级难度,并且这时的“复趋”不能作为一个套语出现(必须是“V + 趋1 + O + 趋2”),当这三大难点同时出现,学习的认知难度非常大。学习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宾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位置,出现下面的偏误。 (112)*一听到那种音乐,他跳舞起来。 (113)*他一进教室,大家都抬头起来看他。 (114)*老师刚走出去,我们就聊了起来天。 (115)*老师一出去我们就聊天起来。 (116)*听完了校长的发表,大家就热烈地鼓掌起来。 C.述语是不及物动词 (117)*他哭得肿眼睛起来。 (118)*她哭得肿起来眼。 朱德熙(1982年)认为,“在述语是不及物动词的格式里,有定的体词性成分不能作为宾语出现,只能作为主语出现”。上面两例句里,“他”是定指的,“眼睛”又属于“他”,因此“眼睛”也是定指的。“肿”是不及物动词。所以“眼睛”只能作为主语出现。第35例句应该改为:“他哭得眼睛都肿起来了。” (2)“把”字句中有趋向补语带宾语 在越南语系统中没有相当于汉语“把”字的词语,当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把”字句已经是一个难点了。如果 “把”字句里面又出现复合趋向动词,真是难上加难。 翻译题中有4个句子(4、9、14、16)是“起来”与“把”同现的结构,调查结果如下: 表3.7 正确 错误 回避(回避后正确) 未能做 31.52% 50.72% 5.8% 11.96% 当宾语是定指,而且表示祈使意义、强调处置意义时应该使用“把”字句。例如: (119)下课了,快把你们的东西收拾起来! (120)快把钱藏起来,别让他们看见。 当宾语的含义是多个的话(宾语前边一般有“所有”、“一切”等类似词)也要用“把”字句,如: (121)你把所有的文件集中起来,然后带到我的办公室。 “V+起来”表示“联系”、“综合”意义。如果宾语是两个以上,句子里常出现“和”、“与”,一般都要用“把”字句。例如: (122)你们学什么也应该把书面里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有效果。 再说,用了“把”,学生也应该掌握“把”字句的结构“S+把+O+V+其他成分”。在“把”字句“其他成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情况就是“趋向补语”。 这些情况比较复杂,认知难度高,大部分学习者还没有掌握“把”字句的这些用法,不会怎么表达,所以未能作或者做错。例如: (124)*你把全部的文件集中吧,然后带到办公室。(漏用趋向补语) (125)*学什么你们都应该把书面里的知识联系实际,这样才有效果。 (126)*学什么问题,你们都应该把书面的知识跟实际联系,这样才有效果。(漏用补语) (127)*你把这些文件集合。(漏用补语) (128)*下课了,你快把东西收拾吧。(漏用补语) (129)*下课了,收拾起来你们的东西。(应该用“把”字句) (130)*你收拾起来所有文件,然后带到办公室。(应该用“把”字句) 当认知难度增加时,学生知道自己对语法点把握不准确,往往就会采取回避的策略,用自己掌握的、认知难度低的形式来代替自己未掌握的、认知难度高的形式。常常出现漏用“把”、漏用“起来”、宾语错序等偏误。 除了上面所分析的原因,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干扰,教师讲解、练习的不足,教材的编写等很多其他原因。 2.4. 教材编排和教学不当引起偏误。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学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学生在学习中对教材和教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教学表述不全面或教师讲解不清、训练不当,学生都会错误地总结出一些规律,从而造成习得的偏误。 有时因教材的表述不全面,或教师讲解得不清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联想,造成偏误。如学习趋向补语时,所有教材和教师都是按照先简单趋向补语后复合趋向补语的顺序来进行教学的。在分别讲了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后,没有对两种补语的结构搭配形式和引申义的异同及使用环境进行比较,所以学生常把二者混同起来,出现偏误现象。如把“把东西收起来”说成“把东西收下来”。 一般教材很少说明语境,讲解时也只是一般性讲解,很少对不同语境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学生常因不能区分语境而出现偏误,如在什么语境下用“存下来”、“吃下来”、“撕下来”、“坚持下来”,什么语境下说“存起来”、“吃下去”、“撕下去”、“坚持下去”等等。 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难以掌握的一部分。因为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最难以控制的因素。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最重要的解决办法。讲解技巧不同,取得的效果就大不相同。 2.5. 学习者之学习策略的干扰 不同的学生,不同年龄、性别、个性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这样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新的语言知识,保守地使用更为安全的表达方式。这会影响他们对难点的掌握并增加回避使用的情况。反过来,外向型,大胆使用新知识的学生则会又快又好地掌握新知识。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使用中出现的偏误也是不同的。 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干扰主要指第二语言学习者采用的“避繁就简”、“避难就易”等策略,这种策略往往产生回避类偏误。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环节中,教学策略重要,学习策略也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安排再好,学生如果不配合也同样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3. 对复合趋向补语教学的建议 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在结构和语义上都具有复杂性,一直是越南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一个难题。我们所进行的趋向补语教学多是从结构形式角度开展的教学,缺乏语义方面的强调和练习,所以尽管学生对趋向补语的结构已经了解甚至掌握,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存在问题,或是回避使用这一形式,使我们的趋向补语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对趋向补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3.1. 应该利用汉越对比进行总结、辨析 重视汉越对比研究和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汉越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部分地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充分地、多方面地认识汉语趋向补语系统与越语相对应表达方式的比较特点,从而解决教学的针对性问题。 任何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总会将目的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对于两者的相同点,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掌握得也比较快,即前所说到的正迁移。而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学生会自觉地套用母语,难免造成语序、语用上的偏误,也即前所说的负迁移。如果教师了解汉语趋向补语与越语对应表达形式的差异,并有意识地从汉越语语法不同之处着手,并加以强调,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了解、加深汉语补语语法的特点及使用规律,就更能有针对性地克服母语的影响,减少僵化现象,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补语语法。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趋向补语和复杂趋向补语后,可以适当地总结 “起来”对应越南语的那些词语,在表示什么意义的时候一般对应的是什么,可以适当介绍一下第三章的表4和表5的内容,特别是当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对应同一越南趋向动词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辨析。适当的总结、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语法条理,减少偏误。 3.2. 教师应注意加强自身语法知识的理论修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用简练、有概括性的词语给学生解释。 汉语复合趋向补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法现象,教师首先应该对补语教学语法体系的脉络非常清晰,才能准确清楚地讲授。 我们对《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教程》(一年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这部教材进行考察发现,教材里的四十课谈到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里面只说:如宾语是处所时,要放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如宾语是表示事物的,可以放在“来”或“去”之后(后宾式),也可以放在“来”或“去”之前(中宾式)。我想这样是不够全面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加以补充,还有两种结构,前宾式和“把”字式。教师也应该简练地给学生介绍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结构最为合适。(参看第二章,“‘V+复趋’与宾语共现时语序选择机制”) 从上述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偏误类型十分集中的,往往只涉及到某一个知识点,这时一句简明扼要的话就可以“一语中的”了。 例如,对于下列宾语错位的偏误 (132)*他打电话回来以后,他妈妈才放心下来。 (133)*他一进教室,大家都抬头起来看他。 (134)*老师刚走出去,我们就聊了起来天。 (135)*老师一出去我们就聊天起来。 (136)*听完了校长的发表,大家就热烈地鼓掌起来。 教师只要简洁地讲解,当动词为离合词像“跳舞、洗澡、聊天、放心”等,或宾语是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如“手、头、脚”等都应改采用中宾式。 在简明的讲解之后,给出几个正确例子,学生很快就可以体会出这些特殊用法。 再如表示回忆时的偏误: (137)*我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怎样对付他。 (138)*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他叫什么名字。 老师只要这样解释:“想起来”是对旧的已知的信息的回忆,如“我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他的名字”是在“想”以前已经存在的,属于旧的信息;“想出来”想出以前根本没有的、新的主意、办法等,是“从无到有”。 3.3. 对于学生的已经僵化的偏误,教师可以采用多次重复,纠正的办法,慢慢调整学生的语言习惯。 当偏误已经僵化时, 它就成了学生的语言习惯,帮助学生改正那些偏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师发现一个学生经常用错某个语法点,就意味着那个错误已经僵化了。老师应该马上给他纠正,当他继续用错,老师就要提醒他。经过多次重复,纠正,学生会对那种偏误有印象,以后他用错了,会自己发现并调整过来。 3.4. 激发学生自身思考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际离不开交际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语用知识的教学,对语法项目要多讲多练,从形式和结构上展示,让学生明白怎么用。语法术语也要简化、清楚。教学最好不要从理论或结论出发,而是从分析偏误实例开始,把分析过程与讲授过程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进行语法分析的能力。如学生已经学完趋向补语的全部系统之后,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语法讨论活动,先让学生做一个练习(如:我们的问卷调查),做完之后,教师挑出一些典型的例句 (包括正确与错误的)让学生进行评说,老师再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了解他们以前模糊的地方,而且也巩固了所学过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要经常留意学生偏误中的过渡泛化现象,并加以强调和纠正。 3.5. 利用图表进行直观辨析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之一是表示体貌意义,“下来”、“下去”、“起来”表示的体貌意义常常会混淆。在语法讲解,练习训练之后,老师可以再一次利用图表进行总结、辨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辨别“起来”、“下来”、“下去”时体上的差别,教师可以画这个图: 下去 下来 起来 说话时间 “下去”:强调正在进行的动作继续进行 “下来”:强调动作从过去延续到现在 “起来”:强调动作开始并继续 对于“A+起来/下去/下来”的辨析,以双向式变化“瘦一胖”为例,变化过程可分为“瘦→胖→瘦”几个阶段。结合主观视点,试看下图中“A起来”、“A下来”、“A下去1”所表示的阶段: “A起来”即有上升式的“胖起来”,又有下降式的“瘦起来”,能够兼容积极A、消极A,表示变化的起始,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瘦→胖→瘦”变化示意图 “瘦下去”所表示的变化不断地“远离”过去的性状,没有内在的终止点,表示变化的中间阶段,动态性也很强,仅次于“瘦起来”。 “瘦下来”表示下降式的变化。这一结构有内在的终点,含有“动→静”语义,蕴涵着变化在后期达到终结点,其动态性也相应最弱。 据此,三个结构语义上的动态性由高到低存在以下序列: A起来 > A下去1 > A下来 3.6.先教最常用的格式 有一些形容词又能够跟“起来”搭配,又能跟“下来”、“下去”搭配。但大部分正向形容词常语“起来”搭配,负向形容词常语“下来”、“下去”搭配,比如“黑起来”使用频率低于“黑下去”。所以当介绍“起来”的用法时,教师应该先讲“起来”常与积极性形容词搭配。至于与消极性形容词搭配的可能,在初中级阶段先不用教。 在复趋与宾语的四种位置中,前宾式的实际使用频率比较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量地介绍,加强其他三种格式的训练。 趋向补语跟“把”字句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教学的展示,在趋向补语之前教师应该适当地介绍“把”字句的用法。 小结 关于非汉语母语学习者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的研究不多。钱旭菁(1997)、李淑红(1999) 、吴丽君等(2002)、 杨德峰(2003)主要针对日本、美国、朝鲜、英国学习者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研究内容是整个汉语趋向补语系统,所以“起来、下来、下去”涉及不多,分类也不全。我们的考察对象为越南语母语学习者,调查分析了“下来、下去、起来”所有的语法意义,比前人的研究更详细,更集中。大部分被测试者对汉语趋向补语的主观评价都是汉语趋向补语结构、意义,尤其是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太复杂,他们难以掌握,区分不了各趋向补语之间的差别。我们的调查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些意见是正确的。正确率仅为45%左右,偏误率仍很高,43%左右。偏误类型是各种各样的:误代、错序、误加、漏用等。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每一类偏误都是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好、目的语本身的难度等。我们上述分析的几类偏误都不是唯一原因孤立地起作用的,他们不但相互交叉,有时还受其他语法错误的影响,这使得我们的分析研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因而要从真正意义上揭示复合趋向补语偏误产生的原因,一定要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中进行多角度分析,更好地促进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 针对学生的偏误类型和引起偏误的成因,我已经提出六种教学对策:利用汉越对比进行总结、辨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用简练、有概括性的词语给学生解释;对于学生的已经僵化的偏误,教师可以采用多次重复,纠正的办法;利用图表进行直观辨析;激发学生自身思考能力;先教最常用的格式。 结语 现代汉语“V/A+复趋”结构的用法之复杂,意义之多样,形式之灵活,充分体现了汉语语法构造的独特性。这个问题一直是现代汉语教学和对越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了现代汉语“起来、下来、下去”等三个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形式,语义特点和越南学习者汉语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下来、下去” 学习,使用的情况两个方面的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可以如下总结: 1、“V+复趋”结构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V+复趋”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一般可以归纳于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三大类。这些意义主要取决于复趋本身的语义以及复趋之前的各类动词。同一个复趋跟不同类别的动词搭配,就产生不同的意义了。或者同一个动词可以跟两个或三个复趋结合,但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就有区别。本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已经把它们进行对比并找出“V+起来/ 下来/ 下去”的一些差异。 2、对于“V+复趋”与宾语的位置问题,结构上,主要有四种格式:前宾式、后宾式、中宾式和“把”子式。本文已从宾语、动词、复合趋向补语、状语和语用等角度,分别对四种格式进行探讨,指出它们在使用上的制约性因素并初步解释了使用每种格式的原因。例如:当宾语为表示受事的确指成分时,可以用在中宾式和“把”字式,一般不能用在后宾式;当宾语是表示施事的非确指成分时,可以多用在后宾式;当复合趋向补语表示状态意义时,宾语倾向于用中宾式;当宾语表示的信息为新信息时,倾向于使用后宾式;当强调对确指宾语的处置义时要用“把”字式;当“动趋式+宾语”中的“动趋式”前面的状语为“全、都”等表示总括性的范围副词时,多用“把”字式。 3、当复趋作为一个补语,前人主要把它置于“V+复趋”结构来研究,只有小部分提到“A+复趋”,而且对“A+复趋”的研究结果还不够全面。本文从“量级”和“时体”两个语义范畴入手,证明了“A+复趋”结构带有动态意义,表示某种性状在某一时段内,发生增量或减量的变化。性状形容词跟复趋组合以后,一般作句子的谓语。在分析的同时,笔者也不断把“A+起来/下来/下去”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结构、语义上的区别。“A起来”表示A性状开始并逐渐加强;“A下来”表示A性状从大量到小量的下降式变化,变化持续并达到某种标志点,可以发生质变;“A下去”分为“A下去1”和“A下去2”,“A下去1”表示A性状(消极A)的程度将随变化的持续而不断加深,“A下去2”表示静态的变化结果状态的延续。能与“起来”结合的形容词是最多的,消极和积极A都不受限制;能与“下去”结合的形容词次之,与“下去1”组合的A只有消极A,与“下去2”组合的A不受限制,消极或积极A都可以;而能进入“A下来”的形容词最少,只有消极A。 4、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越南学习者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学习和使用的情况进行考察,又对考察得出的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出偏误五种类型:误代趋向补语、错序、漏用趋向补语或动词、误加和回避。偏误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主要有语际迁移,即母语的负迁移;语内迁移,即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泛化;认知发展难度,即目的语知识的自然度等方面。针对越南学生的各种偏误及导致偏误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今后的对越复合趋向补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由于水平有限,我们的分析和讨论就暂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研究到此为止。在今后的学习与教研中,我们将更深入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以实践来考证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和深化,为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贡献! 文中颇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共同推进复合趋向补语及运用其于对越汉语教学的研究。 未来研究工作的设想: 1、本论文主要着重研究“V/A + 复趋”结构的基本式,没有深入研究它的否定形式,变体式。下一步的研究可以继续发展。 2、本论文对 “V/A + 复趋”的研究是属于共时研究,我们全可以从历时角度来研究这三个复趋的发展并虚化过程。 3、本论文在分析“V/A+起来/下来/下去”的语法、语义的同时,已经初步讨论三者之间的区别。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越南汉语学习者,不止混淆这三个复合趋向补语,而且当使用这三个复合趋向补语时,还与其他趋向补语误用,如:“起”、“上来”、“下”、“过来”、“出来”等。如果能够把“起来”、“下来”、“下去”与上述趋向补语加以区别,就对对越汉语教学工作有更多的帮助。 汉语参考文献 曹娟(2000),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P11-14。 陈昌来(1994a),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汉语学习》,6第1期 陈昌来(1994b),论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陈灼主编:北语对外汉语精版教材《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段益民(2001),“形趋结构”的组织结构和语义特点,《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段沫(2004),“A起来”结构的语法、语义分析,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范开泰、张亚军(2002),《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房玉清(1992),《使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竟 成(1993 ),补语的分类及其教学,《世界汉语教学》,6第2期 居红(1992),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陆俭明(2002),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出版。 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李大忠(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P195-197 刘月华(1998),《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月华(2002),《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出版。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1999),《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钱旭菁,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世界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 杉村博文(1983),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吴敏洁,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2,P47。 徐静茜(1985),也论“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汉语学习》,第4期。 杨春贵(2003),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杨德峰(2003),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_____(2003):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学报》,第4期。 _____ (2004):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 杨寄洲主编(1999),《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教程》(一年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杨希英(2003),趋向补语的意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叶南(2005),趋向补语方向的多维性与宾语位置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张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伯江(1991),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第6期。 张国宪(1996),“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体表现”,《中国语文》,第6期。 赵永红(2005),“下去”一词的教学难点分析及其教学对策,第1期。 郑怀得、孟庆海(2004),《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周小兵(2004),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朱庆明(2005),《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P128 越南语参考文献 Diệp Quang Ban, Ngữ pháp tiếng Việt (tập 2), nhà xuất bản Giáo dục, 2004. Diệp Quang Ban, Tuyển tập ngữ pháp Tiếng Việt, nhà xuất bản Giáo dục, 2005. Lê Biên, Từ loại Tiếng Việt hiện đại, nhà xuất bản Giáo dục, 1999. Phan Khôi, Việt ngữ nghiên cứu, nhà xuất bản Đà Nẵng, 2004. Nguyễn Kim Thản, Động từ trong Tiếng Việt, nhà xuất bản Khoa học Xã hội, 1977. 附录 附录1:问卷调查 1. 用适当的复合趋向补语填空 他跑了三圈以后,感到累了,速度渐渐慢了________。 用了这种药,他的头发黑_______了。 他把打工挣来的钱都拿到银行存了_______。 你又写错了,把这张纸撕________吧。 北京的夏天热 ------- 就很难受。 眼泪慢慢地流_________。 再这样热---------- 我可受不了了。 这是妈妈给我留---------- 的最宝贵的礼物。 我想了半天,想不________ 怎样对付他。 王校长,我的事儿你答应------ --- 啦,谢谢! 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 -------- 了,还要继续-------。 他见我醒__________了就小声对我说。 他就坐在一块石头上,把哥哥给的那个鸡蛋慢慢地吃了______。 这么多补药吃_________也不见什么效果。 下课后一个学生把黑板上的字擦_______了。 这些年他省吃俭用,存_______几千块钱。 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_______他叫什么名字。 太阳升______又落_______。 这件衣服看________很漂亮,穿 ________并不舒服。 吃了减肥药,她瘦________了,再瘦_________就不合适了。 2. 请把这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尽量使用复合趋向补语) Trông thấy một cụ già lên xe nó liền đứng dậy nhường chỗ. Vừa nghe xong bài phát biểu của thầy hiệu trưởng, mọi người liền vỗ tay rầm rộ. Anh ấy lấy từ trên giá sách xuống quyển sách này. Tan học rồi các em mau thu dọn đồ vào! Chuông tan học đã reo rồi, thầy giáo vẫn còn tiếp tục giảng. Sau khi thầy giáo bước vào lớp, lớp học liền yên lặng trở lại. Thầy giáo vừa ra ngoài là chúng tôi liền tán gẫu. Khi nó gọi điện về mẹ nó mới yên tâm. Cậu mau cất tiền đi, đừng để họ nhìn thấy. Chúng em đều ghi lại lời thầy cô giảng. Nghe tiếng tôi gọi nó liền dừng xe lại. Cứ vào phòng thi là tôi lại hồi hộp. Chị hãy bình tĩnh lại đã, chuyện này chúng ta giải quyết dần dần. Anh hãy tập trung tất cả giấy tờ lại. Mẹ đã chuẩn bị nước nóng rồi, con hãy cởi quần áo ra, đi tắm đi. Học cái gì các em cũng nên liên hệ kiến thức trong sách vở với thực tế, như vậy mới có hiệu quả. Nó khóc đến nỗi xưng cả mắt . 附录2:学生的错误句子: *他跑了三圈以后,感到累了,速度渐渐慢了起来。 *他把打工挣来的钱都拿到银行存了下来/进来。 *你又写错了,把这张纸撕出来/开来/开去/ 下来吧。 *眼泪慢慢地流下去。 *再这样热起来我可受不了了。 *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怎样对付他。 *王校长,我的事儿你答应出来 啦,谢谢! *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下去/起来了,还要继续下去。 *他见我醒起来了就小声对我说。 *这么多补药吃下去/进去也不见什么效果。 *下课后一个学生把黑板上的字擦出去/下来了。 *这些年他省吃俭用,存起来几千块钱。 *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他叫什么名字。 *太阳升上去/出来又落下去。 *这件衣服看上去/出来很漂亮,穿上来并不舒服。 *他一进来教室,大家都抬头上来看他。 *让他继续讲起来,讲完以后再问问题。 *谁把我的书包藏下去了。 *你快把钱装出去,别让他们看见。 *我们一定在哪里见过面,但一下子就想不出来(你的名字)。 *他哭得眼睛都肿来了。 *你把所有的文件集合/集中下来。 *他哭得眼睛都肿起了。 *你快把衣服脱下去/ 出去吧。 *哟,对了,我想出来他的名字了。 *你快把钱装进来,别让他们看见。 *你快把钱藏进去吧,别让他看出来。 *以前我们见过面了,但是现在我想不出来。 *让他继续说下来,说完就问。 *这件事我们不用讨论下来了,这么定吧。 *这件事说就很容易,但是做下来真好不容易。 *他跑的速度慢下去了。 *大家搜集的资料应该集中下来。 *我们以前相见了,突然我不想出来。 *我把小时候的事想起来。 *这件事不要再讨论起来,这样决定吧。 *我们都记下来 / 起来老师讲的话。 *外边开始下雨起来。 *十年过去了,大家还把这件事提起来/下去。 *你快把衣服脱下去/ 出去吧! *经过努力,我终于坚持下去了,还要继续下去。 *他做完作业就洗澡起来。 *她打电话回来,她妈妈才放心下去/下来。 *请把你的名字下来。 *老师走进,教室里慢慢/渐渐(地)安静。 *刚才听完校长的发表,大家就鼓掌起来。 *你快把这些文件集合。 *下课了,你们快把东西收拾下来吧。 *你把所有的文件集合/集中下来。 *下课了,快收拾东西起来。 *下课铃响了,老师还讲课下去。 *快把钱存下来吧,不要让他们看见。 *听见我的叫声,他就停车下来。 *老师一出去,我们就聊天起来。 *你把这些文件集合。 *学什么问题,你们都应该吧书面的知识跟实际联系,这样才有效果。 *老师一进教室来,全班就安静起来。 *…….快把衣服脱出来/下去,……. *他从书架上拿下来这本书。 *学什么你们都应该联系书里的知识与实际,这样才有效果。 *老师刚走出去,我们就聊了起来天。 *我们都记老师讲的话下来。 *你先平静下来,这件事我们会逐渐解决下去。 *下课铃响了,老师还讲下去。 *老师一去外面,就我们聊天在一起。 *学什么,你们也把书面知识和实际联系在一起,那么才有效果。 ??我们都记下老师讲的话来。 目录 页

Các file đính kèm theo tài liệu này:

  • docluan van cuoi.doc
Tài liệu liên quan